1976年 (1)期
显示方式: |
1972年7月以来开展了“三结合”的东湖渔业增产试验。着重抓住天然饵料资源的合理利用,大水面大规格鱼种的培育,放养鱼类的防逃,凶猛鱼类的控制以及捕捞技术的改革这五项关键性增产措施,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渔产量从试验前的36.5万斤稳步上升到1975年的81万斤,并初步摸索出东湖渔业生产的一些规律。本文在总结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对反映我国淡水渔业传统的“水体合理放养”原理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本文研究了武昌东湖1973—1975年度渔获物的情况,并从鱼类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东湖合理放养的若干问题。东湖是养殖湖泊。在不投饵的情况下,年产量从1971年的36.5万斤,逐年上升到1975年的81万斤,折合亩产36.8斤。渔获物中放养鱼类占88—96%,主要为鲢、鳙,其次是草鱼。其他野杂鱼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对不同规格的鱼种的生长率和回捕率的分析,表明鱼种规格越大,回捕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根据三年来渔获物的分析,本文最后讨论了东湖渔业的生产潜力和合理放养问题,提出了对现有鱼类种群结构进行调整的建议。
投放4寸(13.3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是大、中型湖泊、水库渔业增产的一个关键措施。为了培育足够数量的优质鱼种,进行了土堤湖汉、网拦湖湾和网箱培育鱼种等一系列试验。证明利用湖汊、湖湾等天然水面培育鱼种既能发挥空间因素的作用,又能使水中的天然饵料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从而克服当前鱼种生产上鱼池面积不足的困难,节约商品饵料的使用,是获得大量优质鱼种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总结了三年来的试验结果和体会。
本文主要报道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对放养鳙、鲢鱼种的危害性及控制其种群发展的途径。通过肠道内食物的检查,发现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与所吞食“家鱼”鱼种规格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根据所得的数据分别求出这两种凶猛鱼的全长与被吃鱼种全长的迴归方程式及95%的可信限,确定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危害不同规格鱼种的范围。并通过对东湖这两种凶猛鱼种群长度的调查,提出鳙、鲢鱼种放养的合理规格。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全年各月的摄食强度随着水温的不同和生殖季节的来临而有所改变,根据这种情况,对于什么时间放养鱼种较为有利也进行了探讨。从两种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来看,它们对鳙、鲢的危害性是很明显的。为了遏制其种群发展,进行了围捕产卵群体、药物杀卵和投放棕榈皮鱼巢诱其产卵等试验。试验证明,在生殖季节当它们大量集群时进行围捕,效果较为显著。近年来这两种凶猛鱼的产量和种群的长度组成都有所下降。文中附有不同长度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吞食不同鳙鱼种的范围表,供有关单位参考。
白头白嘴病是夏花鱼种阶段严重病害之一。本文对草鱼白头白嘴病的病原、病理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经从病鱼分离到90株菌株的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病的病原是粘球菌属(Myxococcus)的一种。通过组织病理观察,病鱼不仅是体表、口腔、眼、鳃等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病变,而且头部的软骨组织、横纹肌纤维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使这些组织丧失了生理机能。筛选了多种药物进行治疗试验,以1.5ppm 福美砷的疗效最好。在饲养管理方面,鱼苗一级饲养阶段,采用了合理密养(15万尾/亩)和及时分池(饲养20天左右)等措施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用刚毛藻科的丝状绿藻为材料,进行了藻类处理含汞(HgCl2)污水的试验。Hg++浓度为0.5,1.0,2.0,5.0和10.0毫克/升,鲜藻与污水的重量之比为1∶100,4小时内,汞的去除率为70%。进行了藻类连续去汞能力的测定,10克鲜藻依次放入4个含汞污水的水样中(水量均为1升,Hg++浓度平均为3.61毫克/升),在每个水样停留时间为6小时,结果汞的去除率分别为76.8,78.4,61.8,53.1%,平均为67.5%,藻类含汞浓度以鲜重计算达到970ppm。利用藻类四级串联处理含汞量为4.0毫克/升的污水,停留时间共计24小时,总去除率达94%。从试验结果看来,藻类对汞的去除,主要是借助于表面吸附与细胞积累作用,与藻类的光合作用无关。但是0.1—10毫克/升的汞,都明显地抑制藻类的光合放氧,这种抑制作用在藻类接触汞4小时以后表现出来。
本文报道了6种有机磷农药(马拉硫磷、敌敌畏、对硫磷、敌百虫、乐果和杀螟松),6种非有机磷毒物(西维因、氯化高汞、滴滴涕、六六六、三硝基甲苯和苯酚)分别对我国淡水养殖鲤科鱼类的急性致毒试验,以及不同水体中不同种类和年龄的鱼的脑胆碱酯酶活力的测定,证实有机磷农药可以特异地抑制鱼脑胆碱酯酶活力,其抑制程度与农药浓度相关。在有机磷农药对鱼类慢性致毒试验中发现:水中有机磷农药浓度和水温对鱼脑胆碱酯酶活力的恢复和鱼体残毒释放的速度有影响。六六六和对硫磷联合致毒对鱼脑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通过示踪试验肯定了白鲢鱼种能消化利用螺旋鱼腥藻之后,我们继续用放射性磷做了白鲢鱼种对螺旋鱼腥藻摄食量和利用率的示踪试验,同时做了鱼体自射线显影。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证实了螺旋鱼腥藻是白鲢鱼种易摄食和消化利用的良好食物,是白鲢鱼种快速生长的主要物质基础。
本文报道应用三种沉淀反应方法研究属于三个不同亚科的鲤、草鱼、鳙之间的亲缘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鲤与草鱼之间关系最近,鲤与鳙之间关系较远,鳙与草鱼之间关系更远。根据此项结果,作者认为在不同亚科的种间杂交工作中,鲤与草鱼的杂交,比鲤与鳙的杂交或草鱼与鳙的杂交,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鲤鱼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经济鱼类,在淡水渔业中一向占很重要的地位。但现有的鲤鱼品种在经济性状上都存在着某些缺点,如野鲤瘦长,红鲤头大腹大,镜鲤竞争力差等等;由于近亲交配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在生产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因此,选育生长快、适应性和抗病力都较强的鲤鱼优良品种,具有重要的渔业价值。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Cuv.et Val.)是我国劳动人民发现的并久经饲养的一种淡水鱼类养殖对象。它有生长快,草食性等优点。但抗病力低,特别是在鱼种阶段死亡率高,一般在60%左右,严重的可达80%以上。
我们在1973年鉴定上海、浙江、湖北等省市的藻类标本时,发现一特殊类型的藻类。在1974年,又在我所第14号鱼池中发现此种藻类大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