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网络预出版内容与正式出版内容有细微差别,请以正式出版论文为准。

显示方式:      

千岛湖蒙古鲌种群生物学特征及资源量评估
文峰, 马玉兴, 梁智策, 廖传松, 盘家永, 邵建强, 何光喜, 刘家寿, 郭传波
, doi: 10.7541/2023.2023.0126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220KB](0)
摘要:
本研究以千岛湖优势鱼食性鱼类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1855)为研究对象, 于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逐月收集蒙古鲌样本431尾, 对其年龄、生长、繁殖和死亡等种群生物学特征及种群资源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千岛湖蒙古鲌种群年龄结构完整, 其中2—3龄为优势年龄组, 呈现低龄化现象。种群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 表现出正异速生长特征。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发现其生长系数(k=0.33)高于其他研究水域, 属于快速生长类型。其生长拐点为3.23龄, 拐点前后对应不同的生长阶段。千岛湖的蒙古鲌种群繁殖时间较长, 种群繁殖力较高, 卵径呈单峰分布, 符合单批次产卵的特征, 整体表现出周期主义繁殖策略。经估算, 千岛湖蒙古鲌种群的初始资源尾数为34.79万尾, 初始资源总量为259.4 吨, 开发率(E)为0.86, 已超过最适利用率, 表明其种群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本研究为千岛湖蒙古鲌资源的保护、恢复和科学利用提供了管理建议。
生态廊道建设对洱海不同类型湖湾鱼类群落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
何万朝, 尹成杰, 袁静, 储昭升, 张爱, 过龙根
, doi: 10.7541/2023.2023.0091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397KB](0)
摘要:
为探究湖滨带生态廊道建设对湖泊近岸带水生生物群落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 研究比较了洱海湖滨带生态廊道建设前后不同类型湖湾(S型和L型)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结果表明: (1)生态廊道建设导致S型湖湾鱼类优势度降低, 而L型湖湾增加; (2)生态廊道建设后L型湖湾鱼类多样性指数增加明显, 其中H′指数在生态廊道建设前后显著差异(P<0.05); S型湖湾多样性指数下降; (3)S型湖湾鱼类密度较建设前下降而生物量增加, 主要是中大型鱼类丰度增加; 而L型湖湾的小型鱼类丰度增加; 鱼类生物量丰度ABC曲线结果显示S型湖湾建设后为中度干扰, 而L型湖湾建设后为轻度干扰, 鱼类群落结构更加稳定; (4)环境因子RDA分析显示, 影响S型湖湾和L型湖湾鱼类生物量的环境影响因子均为水体透明度、pH和水深, 且优势鱼类影响最大的均为鲢。综上, 洱海生态廊道建设对S型湖湾鱼类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导致了鱼类结构组成的快速改变, 建议生态廊道建设以L型湖湾改造为主。研究为鱼类多样性保护及生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鲟形目鱼类重要形态与生态特征的演化格局与适应策略
姜明, 刘焕章
, doi: 10.7541/2023.2023.0067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2277KB](1)
摘要:
文章从GenBank下载得到27种鲟形目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以多鳍鱼为外类群, 构建鲟形目鱼类分子系统树。以此为基础, 采用系统发育比较方法(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methods, PCMs)分析鲟形目鱼类的12个形态、生态特征的宏进化格局, 重建祖先特征状态, 分析特征的系统发育限制性, 以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有8个特征(生活习性、身体大小、背鳍条数、臀鳍条数、背鳍后骨板数、臀鳍后骨板数、鳃耙数和卵径)的演化受到系统发育限制, 说明这些特征的演化与系统发育相关, 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作用; 另外有4个特征(食性、雌性初次性成熟年龄、雄性初次性成熟年龄和产卵间隔时间)的演化不受系统发育的限制, 而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祖先状态重建分析显示, 鲟形目鱼类许多特征的演化格局表现为: 祖先种呈现中间状态, 然后分别向变大或变小两个方向演化, 例如身体大小、背鳍条数、臀鳍条数和初次性成熟年龄等。在适应策略上表现为一些基础形态特征不容易发生变化, 如鳃耙数和卵径等; 但食性、性成熟年龄、卵径和产卵间隔时间这些生态习性特征容易发生变化, 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为理解鲟形目鱼类宏进化机制和进行物种保护提供信息。
饲料中小麦胚芽对黄颡鱼雌性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
李亚宁, 陈敏, 刘洋, 韩磊, 何焱, 樊启学, 沈志刚
, doi: 10.7541/2023.2023.0024
[摘要](17) [HTML全文](5) [PDF 1028KB](0)
摘要:
为探讨小麦胚芽作为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雌性亲鱼培育饲料原料的可行性, 研究以黄颡鱼雌性亲鱼(825尾)为实验对象, 通过投喂不同小麦胚芽添加量 0、5%、10%、15%和20%(w/w)饲料的养殖实验, 比较研究了黄颡鱼雌性亲鱼的肝脏抗氧化能力、血浆生理生化指标、成活率和繁殖性能等。结果显示, 小麦胚芽能显著提高黄颡鱼雌性亲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P<0.05), 小麦胚芽添加量为10%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 活性最高, 丙二醛含量(MDA) 最低, 多项式曲线方程显示添加量在11.57%—14.0%抗氧化性能最强。当小麦胚芽添加量达到10%时, 对血浆葡萄糖(GLU) 含量没有影响(P>0.0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含量显著升高(P<0.05) ,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比值 (LDL-C/HDL-C) 显著下降(P<0.05), 利于血脂的健康代谢。因此, 经添加小麦胚芽的饲料进行产前和产后培育, 小麦胚芽组能显著提高黄颡鱼雌性亲鱼的成活率(P<0.05), 绝对繁殖力和相对体重繁殖力与对照W0组相比有所提升(P>0.05); 产后培育阶段, 小麦胚芽添加组W5、W10和W15畸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孵化率也略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 小麦胚芽能够作为黄颡鱼雌性亲鱼的饲料原料, 建议产前培育添加量为饲料质量的10%—15%, 产后再培育添加量为饲料质量的5%—10%, 能有效改善体质, 提高雌性亲鱼重复使用率。
低蛋白饲料补充必需氨基酸对异育银鲫生长、氨基酸转运和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何林岳, 刘昊昆, 韩冬, 朱晓鸣, 金俊琰, 杨云霞, 解绶启
, doi: 10.7541/2023.2023.0093
[摘要](18) [HTML全文](5) [PDF 996KB](0)
摘要:
实验以初重为(12.71±0.11) g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Carassius gibelio var. CAS V)为研究对象, 基于异育银鲫必需氨基酸需求量, 探究低蛋白饲料中补充必需氨基酸对异育银鲫生长、消化、氨基酸转运和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3组等能饲料: CON组(35%粗蛋白)、LP组(28%粗蛋白)和LP+EAA组(28%粗蛋白+晶体氨基酸), 养殖周期为50d。实验结果显示: 低蛋白饲料中补充必需氨基酸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生长性能(P<0.05), 并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 LP+EAA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LP组(P<0.05), 而谷丙转氨酶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补充必需氨基酸对肠道中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 而对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无显著影响(P>0.05)。肠道中cat2、asct2b0at1三种氨基酸转运蛋白显著上调(P<0.05), LP组的b0,+at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 而pept1的表达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肝脏中LP组tor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 LP+EAA组的s6k1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 而4ebp2eif4e的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背肌中LP+EAA组的tor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 LP组的eif4e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 而s6k14ebp2的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 向异育银鲫“中科5号”幼鱼饲料中补充必需氨基酸至需求量可以将饲料蛋白水平由35%降至28%, 而不会对生长、氨基酸转运和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等产生负面影响。
亚硒酸钠、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
陈政, 刘翠, 刘昊昆, 朱晓鸣, 韩冬, 杨云霞, 金俊琰, 解绶启
, doi: 10.7541/2023.2023.0040
[摘要](29) [HTML全文](16) [PDF 1203KB](2)
摘要: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类型和水平的硒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硒源为亚硒酸钠、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 添加水平为0、0.4和1.2 mg/kg, 制作对照饲料(C)、亚硒酸钠添加饲料(S1和S2)、酵母硒添加饲料(Y1和Y2)和富硒螺旋藻添加饲料(P1和P2)。使用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7.82±0.12) g的杂交鲟幼鱼, 养殖62d。结果表明,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全鱼和肝脏硒含量(P<0.05), 但对肌肉和脊椎骨硒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酵母硒和富硒藻螺旋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全鱼、肝脏、肌肉及脊椎骨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添加组的血浆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 高水平硒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水平硒添加组(P<0.05)。亚硒酸钠组肌肉硒含量与全鱼硒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 与肝脏硒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血浆GSH-Px活性与肌肉、脊椎骨和肝脏硒含量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 高水平硒添加可以提高全鱼及肝脏硒含量, 不同类型硒在鱼体的蓄积模式不一致, 高水平的有机硒(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添加比无机硒(亚硒酸钠)更易在肌肉和脊椎骨中蓄积; 高水平硒添加可显著提高杂交鲟抗氧化能力, 不同硒源对杂交鲟的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
银鲳早期鳞被的覆盖和初生鳞的发育
唐杰, 周硕, 王亚军, 胡佳宝, 王想兵, 王冠林, 蒋欢, 严小军
, doi: 10.7541/2023.2022.0469
[摘要](72) [HTML全文](26) [PDF 2064KB](0)
摘要:
为了研究人工养殖银鲳早期鳞被的覆盖和初生鳞的发育过程, 采用茜素红染色法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人工养殖银鲳的鳞片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 银鲳鳞片的起始中心有 3 个, 分别为尾柄中部区域、鳃盖后缘和胸鳍基部; 在(20±1.8)℃的育苗水体中, 银鲳在体长(30±0.95) mm开始出现鳞片, 鳃盖后缘及胸鳍基部的鳞片沿着侧线方向扩展, 直至与尾柄中心向侧线方向扩展的鳞片相接; 在体长(45.58±0.73) mm鳞被覆盖完全。鳞被向头部扩展的速度快于向尾部扩展的速度, 向背部扩展的速度快于向腹部扩展的速度。银鲳整个生命阶段都为圆鳞, 不存在圆鳞-栉鳞的过渡。组织学结果显示: 鳞片是由鱼类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成纤维细胞聚集发育而来的, 其过程共包括形态发生早期、形态发生晚期、分化早期和分化晚期 4 个阶段; 银鲳鳞片的发生在变态 (由梭形过渡到成年侧扁状外形) 之后, 且各鳍条均已完全形成, 与其他真骨鱼具有共性。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银鲳早期发育的生物学数据, 有助于了解其在系统学和功能形态学上的特征。
基于聚球藻报告基因的水体营养盐生物可利用性检测
刘浩, 韦嘉宁, 王鑫威, 姜海波
, doi: 10.7541/2023.2023.0086
[摘要](46) [HTML全文](26) [PDF 1416KB](0)
摘要:
研究从生物可利用性角度出发, 筛选出两个高效且特异响应氮、磷生物可利用度的聚球藻启动子, 驱动细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构建了用于直接检测环境样品中营养盐生物可利用度的微藻细胞生物报告器, 获得了生物发光与标准氮(\begin{document}${\rm{NO}}_3^- $\end{document})、磷(\begin{document}${\rm{PO}}_4^{3- } $\end{document})营养盐浓度的关系曲线, 可用于水体氮、磷生物可利用度的快速检测。同时, 使用国标法与本方法对南海航次水样进行了测定, 国标法测得的磷浓度为0.17-3.00 μmol/L, 氮浓度为1.04-49.34 μmol/L, 而本方法测定的磷浓度为0.10-1.13 μmol/L, 与国标法测定的结果接近; 氮浓度为32.57-98.06 μmol/L, 比国标法测得的浓度高, 可能是由于水样中还含有其他形式的氮。研究提出了利用生物报告器检测并量化海水氮、磷生物可利用性的方法, 是对水体营养盐化学浓度指标的重要补充, 为环境样品营养盐生物可利用性检测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大口黑鲈生长、 肠道健康和免疫力的影响
陈浔, 韩冬, 骆作勇, 张月星, 张志敏, 刘昊昆, 金俊琰, 杨云霞, 朱晓鸣, 解绶启
, doi: 10.7541/2023.2023.0080
[摘要](45) [HTML全文](28) [PDF 2131KB](2)
摘要:
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水产益康”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免疫力和病菌攻击后存活率等方面的影响, 在基础对照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0.1%和0.3%的酵母培养物“水产益康”(分别为0.1%添加组和0.3%添加组), 配置3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将360尾初始质量为(32.37±0.15) g的大口黑鲈分为3个处理, 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 每个网箱放养40尾鱼, 生长实验周期为11周。结果表明: 两个添加组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 在肠道结构方面, 0.3%添加组的绒毛长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隐窝深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 在肠道微生物方面, 两个实验组均较对照组降低了肠道内蓝藻门(Cyanobacteria)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含量, 提高了肠道内梭菌目(Clostridiales)含量; 在头肾生化指标方面, 0.3%添加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头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溶菌酶(LZM)含量, 0.1%添加组也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头肾SOD和AKP活性(P<0.05); 在血浆生化指标方面, 0.3%添加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血浆丙二醛(MDA)含量(P<0.05), SOD活性也有所提高, 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结果显示, 攻毒后两实验组的累计存活率较对照组升高, 在252h以后有显著区别(P<0.05)。以上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0. 1%—0.3%培养物对大口黑鲈肠道健康、抗氧化能力、免疫和抗病力有积极作用。
青海湖裸鲤肠道显微结构及基于宏条形码的食性分析
蔡伟杰, 张存芳, 李柯懋, 郝佳慧, 覃敏欣, 关弘弢, 高强, 刘丹, 聂苗苗, 贾军梅, 祁得林
, doi: 10.7541/2023.2023.0047
[摘要](48) [HTML全文](19) [PDF 2451KB](1)
摘要:
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和HE染色技术来观察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肠道显微结构, 并通过DNA宏条形码技术, 对其食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青海湖裸鲤前、中、后肠的组织结构层次清晰且差异明显, 从内向外依次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层组成, 因缺乏黏膜肌, 光镜下仅有三层膜结构清晰可见, 从前肠至后肠肠腔逐渐减小, 黏膜皱褶高度显著降低(P<0.05), 宽度显著增加(P<0.05), 杯状细胞、分泌孔及分泌物颗粒的数量也相对减少; 18S rDNA和rbcL基因DNA宏条形码测序分析结果显示: 青海湖裸鲤肠道内容物测序获得51656个OTU, 剔除鱼类自身序列、细菌、古菌及真菌的序列后共39031个OTU注释为43门、114纲、282目和435科。在门水平上主要以链型植物门(53.73%)、硅藻门(23.19%)、p__unclassified_d__Eukaryota(11.14%)、丝足虫门(6.67%)、p__unclassified(1.93%)和轮虫动物门(0.67%)为主, 纲水平上, 主要以真藓纲(35.79%)、硅藻纲(23.05%)、双子叶植物纲(18.03%)和金藻纲(3.36%)为主。由此可见青海湖裸鲤主要食物组成为真藓类、硅藻类、双子叶植物类、金藻类、丝足虫类、轮虫类及未确定分类的物种。综上所述, 青海湖裸鲤的肠道组织结构具有特异性和杂食性鱼类肠道结构的共性, 且DNA宏条形码食性分析结果也证实青海湖裸鲤属于杂食性鱼类, 其中还有许多未知种类的食物。研究阐明了青海湖裸鲤肠道结构和食性的特点, 为青海湖裸鲤的人工繁育和进一步保护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GCRV感染存活草鱼的血清蛋白表达特性
阳鸿, 邓亚东, 丁春华, 许宝红, 吕钊, 肖调义
, doi: 10.7541/2023.2023.0043
[摘要](55) [HTML全文](36) [PDF 1632KB](0)
摘要:
为挖掘草鱼关键抗性分子, 研究利用4D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系统分析了团队前期获得的GCRV感染存活草鱼(候选抗性草鱼)与对照草鱼的血清蛋白表达差异。共鉴定到858个草鱼血清蛋白, 329个蛋白在两类草鱼中差异表达, 其中163个蛋白在候选抗性草鱼血清中显著高表达, 166个蛋白显著低表达。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主要注释为体液免疫反应调节相关蛋白, 显著富集到补体凝血级联、细胞黏附和铁死亡等信号通路。对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蛋白进行分析发现, 候选抗性草鱼血清中体液免疫分子MASP2、C4a、C4b、C7b、C8b、C8g、C9、CFI、C3a.1、C3a.2、C3a.3和C3a.6等补体和抗原提呈相关免疫分子MHC1UBA和IGL4V8等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草鱼, 而T细胞免疫相关分子TRAV、IGHV1-1、IGHV2-1、IGHV6-1、IGHV3-2和IGHV11-2等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草鱼。免疫印迹检测进一步证实, 以C3和IgM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分子在候选抗性草鱼血清中显著高表达, 可能与草鱼抗病能力关联。研究将为高抗性草鱼的选育提供可参考的分子资源。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大洋河刀鲚生境履历研究
张健, 杨培民, 姜涛, 胡宗云, 朱春月, 张伯序, 刘忠航, 杨健, 胡玉海
, doi: 10.7541/2023.2023.0012
[摘要](57) [HTML全文](29) [PDF 1500KB](1)
摘要:
为探明大洋河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2020年7月和9月采自大洋河下游水域20尾刀鲚的矢耳石进行了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 刀鲚样本均为淡水起源, 淡水生境Sr/Ca比值在(1.49±0.61—2.75±0.53), 淡水系数(Fc)在(0.08—0.52), 淡水区域径长在(150—900 μm)。进入第二变化阶段后“生境履历”波动显著, Sr/Ca比值变化可将大洋河刀鲚分为3种模式, 第一种是中高值区(半咸水或海水)越冬, 繁殖季溯河洄游至低值区(淡水); 第二种是长期栖息于中高值区, 无溯河洄游现象; 第三种是在中高值区和低值区多次转换, DYH 05、19个体最高完成9次转换。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比值结果相同。这三种模式直观地反映出大洋河刀鲚群体 “生境履历”的多样性特点。
九肋鳖形态及遗传特性分析
万刚, 曾嘉伟, 肖何威, 熊钢, 靳利忠, 王晓清, 胡亚洲
, doi: 10.7541/2023.2022.0389
[摘要](648) [HTML全文](361) [PDF 1726KB](8)
摘要:
研究在湖南洞庭湖及沅江水域内开展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种质资源调查, 发现中华鳖中存在“九肋鳖”, 为了解其资源分布、形态特征以及遗传特性, 从形态指标、线粒体DNA及骨骼发育基因多态性入手, 比较研究九肋鳖(9对肋骨, 简称R9)与八肋鳖(8对肋骨, 简称R8)的形态及分子遗传特性。结果显示: (1)从湖南省沅江、益阳、常德和岳阳地区的12222只人工养殖中华鳖群体中共筛选出331只九肋鳖, 其在养殖中华鳖群体中占比为2.2%—3.1%。(2)九肋鳖背甲内胸椎数为11枚, 肋骨9对, 比八肋鳖多1枚胸椎和1对肋骨。(3)九肋鳖背甲宽/背甲长、后侧裙边宽/背甲长显著小于八肋鳖, 体高/背甲长显著大于八肋鳖。(4)九肋鳖CO I、Cytb、12S rRNA基因与中华鳖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9%以上, 进化树分析显示九肋鳖与中华鳖群体聚为一支, 与中华鳖地理群体间均存在共享单倍型, 未找到群体特异性标记。(5)九肋鳖与八肋鳖的RUNX2VRTN基因外显子上共检测到4处突变位点, 即g.977380 C>T、g.6014427C>T、g.6015734A>C及g.6015864A>C位点, 且VRTN基因的g.6015864A>C突变与中华鳖胸椎数之间存在显著关联(P<0.05)。以上研究表明, 九肋鳖属于中华鳖, 其形态结构与八肋鳖的区别在于多1枚胸椎和1对肋骨, VRTN基因g.6015864A>C位点可能与中华鳖多脊椎性状有关。研究结果对了解中华鳖种质特性及种业创新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连续3个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庄振俊, 唐美君, 张冬冬, 陈文彬, 罗明, 成永旭, 吴旭干, 陈晓武
, doi: 10.7541/2023.2022.0261
[摘要](845) [HTML全文](479) [PDF 988KB](4)
摘要:
为了解选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研究采用20个微卫星位点对“长荡湖1号”A系和B系各连续3个世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如下: 20个微卫星标记在6个群体中共检测到551个等位基因, 各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27.55和13.61, 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2和0.90, 平均香农信息指数(I)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2.73和0.89。在选育过程中, A系和B系3个世代的PIC均有下降趋势, 各群体的HeHo均维持较高水平。A系子一代(G1)和子二代(G2)的有效群体数量(Ne)分别为72.7和111.8, B系G1和G2的有效群体数量分别为67.7和115.8, 均维持在较高水平。Hardy-Weinber平衡检验结果显示, 有72.5%的数据偏离Hardy-Weinber平衡, 表明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A系和B系后代与G0的遗传距离均逐代增大, 其中A系从0.2455增大到0.2607, B系从0.1736增大到0.1751。各群体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均小于0.05, 表明各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微弱。AMOVA分析结果表明, “长荡湖1号”仅0.87%的变异存在于各群体间, 而99.13%的变异发生在群体内个体间。综上所述,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经过2代选育, 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有效群体数量依然保持较高水平, 但群体遗传结构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 今后选育过程中应该保持足够的繁殖亲本数量和遗传多样性, 防止近交退化。
大口黑鲈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及3个群体的遗传分析
傅建军, 龚雅婷, 朱文彬, 强俊, 张林兵, 王兰梅, 罗明坤, 董在杰
, doi: 10.7541/2023.2022.0296
[摘要](630) [HTML全文](463) [PDF 1096KB](4)
摘要:
为开展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种质评估和遗传分析提供便捷的研究手段, 试验筛选了扩增效果好、具有多态性的18个微卫星位点, 构建了6组3重PCR体系。随后将多重PCR体系应用于大口黑鲈3个群体(美国群体USA、“优鲈1号”YLO和杂交子代HYB)的遗传分析。结果显示, 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介于3—14、1.622—5.841、0.333—0.806、0.385—0.833和0.361—0.810, 其均值分别为7.722、3.056、0.577、0.626和0.579。剔除2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位点的分析显示, YLO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 HYB的平均观测杂合度最高(Ho=0.743), 其余多态性指标均在USA中呈现最高值。USA与YLO间的Nei’s遗传距离最远(0.362), HYB与USA和YLO间的Nei’s遗传距离分别为0.112和0.179。两两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 其中USA与YLO间遗传分化水平最高(FST=0.209)。基于等位基因频率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 USA和YLO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结构, 而HYB呈现出不同的遗传来源。主成分判别分析的散点图显示, 不同群体来源的个体能获得较有效区分, HYB分布介于USA和YLO的区域之间。研究表明, 试验构建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 涉及位点具有较高多态性, 并能有效应用于大口黑鲈的群体遗传分析, 可为其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软刺裸裂尻鱼耳石日轮及年轮沉积规律研究
严太明, 蒲勇, 陈琪琪, 高阔, 郑利, 焦圆圆, 熊金鑫, 赖柏霖, 唐子婷, 何智
, doi: 10.7541/2023.2023.0011
[摘要](337) [HTML全文](156) [PDF 4463KB](4)
摘要:
研究利用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确证了耳石生长轮沉积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 探究了其生长轮与年轮关系, 推算了第一年轮形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 仔鱼微耳石第一轮纹在出膜后第二天形成, 在实验条件下, 轮纹沉积具有日周期性, 生长轮为日轮; 成鱼轮纹沉积具有年周期性, 生长轮每年增加1轮。基于耳石日轮技术推算养殖和野生软刺裸裂尻鱼第一年轮形成时间分别为2021年1月28日至3月13日(n=40)和2017年3月8日至5月10日(n=75)。养殖和野生样本耳石轮纹数年际间的分析结果发现, 软刺裸裂尻鱼耳石轮纹数和耳石年生长宽度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降低, 耳石年生长面积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加。这些结果揭示了软刺裸裂尻鱼耳石轮纹沉积规律, 有助于增加年龄鉴定的准确性, 进而为种群动态研究和渔业管理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基于耳石几何形态测量学的长江安徽江段刀鲚群体识别研究
许颖, 姜涛, 刘洪波, 陈修报, 杨健
, doi: 10.7541/2023.2022.0437
[摘要](202) [HTML全文](97) [PDF 2457KB](2)
摘要:
为了解长江安徽江段刀鲚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尝试识别不同群体, 研究选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手段, 对不同年份采于长江安徽安庆、铜陵江段长颌鲚和短颌鲚2种生态表型的5个群体刀鲚矢耳石形态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12个地标点, 将其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 经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 使其耳石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显示, 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 提取的地标点中多为Ⅱ类地标点, 其贡献率为69.48%, 说明Ⅱ类地标点是耳石形态差异的主要来源。5个群体刀鲚判别分析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5.6%, 表明这些刀鲚群体耳石形态的差异总体显著。这种差异显著性尤其存在于长颌鲚与短颌鲚生态表型间及长颌鲚和短颌鲚不同群体间, 显示出刀鲚不同生态表型分化及其群体间差异性已可体现在耳石的形态特征上。上述发现可为长江十年禁渔前后安徽江段刀鲚群体组成和群体差异性的客观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白龙屿海洋牧场放养中华鲟幼鱼的潜在饵料资源及承载力估算
刘黄欣, 冷小茜, 王谱渊, 罗江, 仲嘉, 李君轶, 熊伟, 张立宁, 王加新, 王成和, 杜浩
, doi: 10.7541/2023.2022.0329
[摘要](598) [HTML全文](394) [PDF 934KB](12)
摘要:
海洋保种是补充完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 实现陆海接力保种的重要举措, 为探究近海围栏是海洋牧场中华鲟幼鱼的潜在饵料资源及承载能力, 研究对浙江温州近海的白龙屿海洋牧场进行周年调查, 评估了海洋牧场中底栖动物及中下层生物资源量, 并通过放养中华鲟摄食生长状况和消化道内容物分析, 获得了海洋牧场中中华鲟幼鱼可摄食饵料种类, 同时估算了其最大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 白龙屿海洋牧场周年共采集到共47种饵料生物隶属于5门8纲, 其中底栖动物38种、中下层生物9种, 依据历史记录均为中华鲟可摄食种类; 根据消化道内容物实测分析, 放养中华鲟能够在海洋牧场中自主摄食, 验证其摄食了4门5纲共16种饵料生物, 其食物组成按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小排列: 甲壳纲(主要为虾蟹类)>腹足纲>鱼纲>瓣鳃纲>多毛纲, 摄食偏好按摄食选择系数大小排列: 甲壳纲>腹足纲>瓣鳃纲>多毛纲>鱼纲; 估算结果表明海域面积650亩的白龙屿海洋牧场中适合中华鲟摄食的饵料资源最大年产量约为818.389 kg, 仅靠这些天然饵料供给的情况下, 可供69尾中华鲟幼鲟正常生长发育。研究结果表明近海围栏式海洋牧场是中华鲟海洋保种的潜在模式, 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研究人工补充天然饵料模式下如何提升海洋围栏保种的规模和效果, 为形成中华鲟陆海接力保种提供基础数据。
湖泊阻隔对鱼类群落的影响——以保安湖为例
屈霄, 高雯琪, 陆颖, 刘晗, 熊芳园, 陈宇顺
, doi: 10.7541/2023.2022.0117
[摘要](1432) [HTML全文](540) [PDF 1249KB](18)
摘要:
为探讨湖泊内部阻隔引发的生态问题, 阐释鱼类群落聚合对湖泊内部阻隔的响应, 研究选取长江中游典型阻隔湖泊保安湖为研究对象, 于2019—2020年夏季和秋季对其肖四海湖区(完全阻隔)、扁担塘湖区(半阻隔)、桥墩湖区(半阻隔)和主体湖区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 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等多重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区间鱼类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完全阻隔湖区肖四海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其种类数[(15±3)种]显著低于半阻隔湖区[(22±3)种]和主体湖区[(23±3)种, P<0.05], 鱼类丰度高而生物量低, 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主体湖区(P<0.05), 功能丰富度指数、功能分散度指数和功能均匀度指数也显著较低(P<0.05); 而半阻隔湖区鱼类群落结构与主体湖区无显著性差异。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也显示出完全阻隔湖区鱼类群落与半阻隔湖区和主体湖区鱼类群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半阻隔湖区与主体湖区无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湖泊内部水文阻隔对鱼类群落组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恢复湖泊内部水文自由连通对湖泊生态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群落拓扑结构及其关键种
赵永松, 单秀娟, 苏程程, 杨涛, 金显仕, 韦超
, doi: 10.7541/2023.2022.0427
[摘要](1477) [HTML全文](241) [PDF 1049KB](10)
摘要:
研究基于2020—2021年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调查, 构建其食物网拓扑结构, 结合网络分析法计算拓扑学指标, 筛选关键种。研究结果表明,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包含重要种和优势种37个, 摄食关系数量223个, 节点密度为0.17, 连结密度为6.03, 连结复杂性指数为12.21, 种间关联度指数为0.16, 特征路径长度为2.10, 平均聚类系数为0.30。综合各拓扑学指数排序(DDoutDin、BC、CC、IC、TI1TI3TI5KKbKtFDF), 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和扁玉螺(Glossaulax didyma)为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关键种。其中, 口虾蛄和白姑鱼是关键捕食者, 矛尾虾虎鱼是关键中间种, 扁玉螺是关键饵料种, 日本鼓虾则介于关键中间种和关键饵料种之间。该海域底层消费者多为杂食性物种, 具有高复杂性、高连接性和低路径长度的特点, 使外界扰动的影响可以相对迅速地扩散到整个底层食物网, 从而减少任何特定波动的总体影响。
西沙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特征与演变
王腾, 李纯厚, 赵金发, 石娟, 于洋飞, 肖雅元, 刘永
, doi: 10.7541/2023.2022.0448
[摘要](1243) [HTML全文](263) [PDF 3022KB](10)
摘要:
为更好保护和管理东岛珊瑚礁鱼类资源, 2021和2022年通过水下摄影和水下潜水捕捞对东岛珊瑚礁鱼类进行现场调查, 并结合历史研究探讨了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历史演变特征, 结果如下: 东岛共发现珊瑚礁鱼类235种, 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222种)和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13种), 由16目、55科组成, 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 为181种, 科层面, 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和鹦嘴鱼科(Scaridae)最多, 均22种。东岛珊瑚礁鱼类物种数与其对应的最大全长成指数相关, 随其增加而显著减少。东岛以小型鱼类最多, 占总种类数的38.72%; 其次是中型鱼类, 为34.47%; 大型鱼类为26.81%。从食性类型来看, 东岛肉食性鱼类最多, 占物种数的56.60%。各时间段之间鱼类的相似性指数均较低, 证实了鱼类发生了显著的演替变化。研究较历史共有103种鱼类未发现, 其中, 肉食性鱼类占未发现鱼类的74.76%, 同时未发现大型鱼类几乎全部分布在肉食性鱼类中; 14种位列于IUCN红色名录的鱼类, 除一种外, 其他均在此研究中未发现并均为大型鱼类, 以上表明东岛鱼类出现了过度捕捞。未发现的小型鱼类中有70.97%物种为念礁性鱼类, 并发现长棘海星, 表明东岛珊瑚礁海域正遭受生境退化影响。研究结果为珊瑚礁鱼类的演替趋势提供了基础参考, 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两种不同复合诱食剂添加水平的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脂质代谢和免疫应答的影响
何桂伦, 谢明胜, 屈康渊, 陈欣, 朱文博, 陈政榜, 谭北平, 谢诗玮
, doi: 10.7541/2023.2022.0464
[摘要](382) [HTML全文](163) [PDF 970KB](3)
摘要:
实验旨在研究两种含不同水平复合诱食剂(8%, 0)的基础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脂质代谢和免疫应答的影响。共制备原料型复合诱食剂对照组(P)、豆粕替代原料型诱食剂组(N)及在二者基础上分别添加0.6%甜菜碱的PB组和NB组等四组饲料, 喂养幼虾[初始体重(0.71±0.00) g] 7周。结果显示, 饲料中添加原料型复合诱食剂可提高对虾肝胰腺中fasaccsoddorsalrelish及肠道tollsod的表达量, 而肠道中relish表达量则相反。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可提高对虾肌肉灰分含量, 上调对虾肝胰腺中fasaccsoddorsal及肠道中sod的表达量, 而降低摄食量、肌肉粗脂肪和血淋巴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丙二醛的含量及肝胰腺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下调肝胰腺中acoxcpt-1myd88relish的表达量。原料型复合诱食剂与甜菜碱在对虾的饲料系数、肝胰腺总一氧化氮合酶活力、ampkacccpt-1sodmyd88relish表达量等指标上呈现显著的交互作用。由此可见, 饲料中添加1.30%酵母提取物+ 4.80%鱿鱼内脏粉+ 1.90%鱼溶浆提高了对虾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饲料中添加0.6%甜菜碱降低了对虾摄食量, 促进了脂质利用, 并上调了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发酵饲料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李正中, 刘波, 刘志桦, 孙存鑫, 周群兰, 郑肖川, 孙梅, 高亮
, doi: 10.7541/2023.2022.0496
[摘要](220) [HTML全文](117) [PDF 1266KB](2)
摘要:
为探究发酵饲料在日本沼虾中的养殖效果, 设计5个试验组, 分别投喂L1(100%基础饲料组)、L2(87.5%基础饲料+12.5%发酵饲料)、L3(75%基础饲料+25%发酵饲料)、L4(50%基础饲料+50%发酵饲料)和L5(100%发酵饲料)。试验选取大小相近的日本沼虾(0.09±0.01) g进行为期56d的养殖试验, 评估日本沼虾生长性能, 抗氧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果显示, 饲料经过发酵后可溶蛋白和小肽含量得到显著提高(P<0.05), 饲料有益菌含量增加, 霉菌得到抑制。养殖试验表明各组存活率均在80%以上, 增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L3和L4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3、L4和L5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L1组(P<0.05), L2、L3和L4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L1组(P<0.05), L2和L5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显著高于L1组(P<0.05)。各试验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道微生物测序结果显示, L3组α-多样性指数高于L1组, 在属水平上, L1组的气单胞菌属丰度显著高于L3组(P<0.05), 而L1组分歧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丰度显著低于组L3组(P<0.05)。结果表明, 发酵饲料能够增加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 提高日本沼虾增重率, 降低饵料系数, 增强抗氧化能力, 可以改善日本沼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 对致病菌属有抑制作用, 适宜的发酵饲料添加比例为25%。
六个虹鳟代表性繁育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李文文, 黄天晴, 谷伟, 刘恩慧, 王高超, 周金鑫, 董福霖, 纪凯, 刘雪峰, 王宪策, 焦文龙, 王炳谦, 徐革锋
, doi: 10.7541/2023.2022.0381
[摘要](478) [HTML全文](267) [PDF 860KB](2)
摘要:
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不同繁育群体间肌肉品质和营养成分的种质特性, 为虹鳟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优良性状的筛选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资料。采用凯氏定氮、索氏抽提和水解氨基酸等现行国家标准测定肌肉中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 对国内6个不同地区虹鳟代表性繁育群体进行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的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各繁育群体水分含量(66.50%—77.00%)、灰分含量(1.12%—1.43%)、粗蛋白含量(19.00%—21.84%)和粗脂肪含量(2.04%—9.08%)有显著差异(P<0.05); 17种氨基酸总量(TAA)为15.27%—18.90%, 各群体氨基酸指数(AAS)、化学指数(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高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标准; 23种脂肪酸中包括8种饱和脂肪酸(SFA)、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1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其含量分别为17.81%—31.75%、27.86%—30.35%和40.25%—54.32%, PUFA/SFA的比值介于1.34—3.05。综上所述, 6个虹鳟代表性繁育群体肌肉营养成分较均衡, 符合FAO/WHO标准, 均为符合人们营养需求优质蛋白质, 可作为虹鳟繁育及新品种培育的优异资源。
大黄鱼对5种新型非粮蛋白源表观消化率的研究
张健, 李磊, 董衍邹, 李学山, 王玲, 宋凯, 谭北平, 鲁康乐, 张春晓
, doi: 10.7541/2022.2022.0405
[摘要](486) [HTML全文](318) [PDF 791KB](6)
摘要:
为研究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对乙醇梭菌蛋白、小球藻、黑水虻粉、黄粉虫粉和棉籽浓缩蛋白5种蛋白质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能量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 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154.0±5.3) g的大黄鱼1800尾, 随机分到18个浮式网箱中, 设5个试验组和1个基础组, 每组3个平行。基础组投喂基础饲料, 试验组分别投喂5种试验饲料, 试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试验蛋白质原料组成, 以0.1%三氧化二钇(Y 2O 3)为外源指示剂。结果显示, 大黄鱼对5种试验原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为56.77%—75.53%(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小球藻>黑水虻粉>棉籽浓缩蛋白); 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为69.93%—89.59%(乙醇梭菌蛋白>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黑水虻粉>黄粉虫粉); 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为58.58%—93.77%(乙醇梭菌蛋白>小球藻>黄粉虫粉>棉籽浓缩蛋白>黑水虻粉); 能量的表观消化率为63.39%—84.33%(乙醇梭菌蛋白>黑水虻粉>小球藻>黄粉虫粉>棉籽浓缩蛋白); 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为76.62%—93.24%(乙醇梭菌蛋白>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黑水虻粉>黄粉虫粉)。大黄鱼对各种蛋白质原料的氨基酸表观消化率与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 乙醇梭菌蛋白是5种原料中最适合大黄鱼的蛋白源、小球藻次之, 大黄鱼对黄粉虫粉、棉籽浓缩蛋白和黑水虻粉的消化率均不佳。
含棉籽浓缩蛋白饲料添加酵母硒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李汉东, 李旭巧, 吉红, 孙健, 胡泽超, 刘莎
, doi: 10.7541/2022.2022.0361
[摘要](535) [HTML全文](279) [PDF 850KB](6)
摘要:
研究旨在探讨含棉籽浓缩蛋白(Cottonseed protein concentrate)饲料添加酵母硒(Yeast selenium, Y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设计了4种等氮等脂实验饲料, 分别是在含棉籽浓缩蛋白饲料中添加0 (YS0)、0.3 (YS3)、0.6 (YS6)和0.9 mg/kg (YS9)酵母硒; 实验选取初始体重为(309.74±0.36) g的草鱼240尾, 随机分成4组, 分别投喂4种实验饲料, 在池塘网箱中开展为期54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 (1)在生长性能方面, 与YS0组相比, YS3和YS6组草鱼在生长性能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YS9组草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2)在肌肉品质方面, YS3组草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硒含量、羟脯氨酸含量和硬度显著高于YS0组(P<0.05), 肌肉纤维直径显著低于YS0组(P<0.05)。研究表明, 在含棉籽浓缩蛋白的饲料中添加适量酵母硒(饲料硒含量为0.6 mg/kg), 对草鱼的生长性能无影响, 且可通过提高草鱼肌肉粗蛋白、硒、羟脯氨酸含量和硬度来提升草鱼肌肉品质, 但过量添加酵母硒会降低草鱼的生长性能。
饲料中添加刺五加对吉富罗非鱼脂质沉积、抗氧化能力及肠道消化酶和微生物的影响
李全杰, 朱昊俊, 强俊, 聂志娟, 高建操, 孙毅, 徐钢春
, doi: 10.7541/2023.2022.0281
[摘要](698) [HTML全文](440) [PDF 1624KB](13)
摘要:
为明确饲料中添加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超微粉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脂质沉积、抗氧化能力及肠道消化酶和微生物的影响, 通过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 在饲料中添加4‰的刺五加超微粉(中草药添加剂), 对比研究饲料添加刺五加后吉富罗非鱼肠道消化酶、肝脏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 (1)饲料添加4‰的刺五加超微粉可以显著提高肠道消化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含量, 罗非鱼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效率均显著升高; (2)饲料添加4‰的刺五加超微粉可以显著降低肝脏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水平, 同时肝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升高; (3)饲料添加4‰的刺五加超微粉可以显著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 提升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 部分多样性指数与淀粉酶、脂肪酶、SOD显著正相关, 与TC、TG显著负相关; (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吉富罗非鱼肠道优势菌门。筛选出的核心差异菌属是显著富集于对照组的肠弧菌属(Enterovibrio)、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霍氏弧菌属(Grimontia), 显著富集于刺五加添加组的劳森氏菌属(Lawson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短螺旋体属(Brevinema), 在吉富罗非鱼肠道内存在着一定丰度的潜在致病菌。(5)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代谢(Metabolism)在一级功能层显著富集, 对照组疾病(Human diseases)代谢通路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刺五加添加组, 两个处理组在二级功能层有相似的分布特征,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功能将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 饲料中添加刺五加超微粉可以影响吉富罗非鱼的肠道酶活、肝脏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 促进罗非鱼的健康生长。
发酵豆粕和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对银鲑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徐粒潇, 何楚景, 刘永强, 许剑, 童潼, 杨秋月, 王佳婧, 张琴
, doi: 10.7541/2023.2022.0493
[摘要](398) [HTML全文](251) [PDF 1059KB](4)
摘要:
为探究发酵豆粕和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对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和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试验设置4种等氮等脂等能的饲料(粗蛋白约为42%、粗脂肪约为15%): 对照组为: 添加41%鱼粉的饲料(FM组; 鱼粉蛋白占比27%); 试验组分别为在FM组中用豆粕替代部分鱼粉 (SM组; 鱼粉蛋白占比17%, 豆粕蛋白占比10%)、在FM组中用豆粕和发酵豆粕混合替代部分鱼粉(FSM5组; 鱼粉蛋白占比17%, 豆粕蛋白占比5%, 发酵豆粕蛋白占比5%)、在FM组中用发酵豆粕替代部分鱼粉(FSM10组; 鱼粉蛋白占比17%, 发酵豆粕蛋白占比10%), 饲养体重为(102.25±0.24) g的银鲑幼鱼10周。生长结果表明, FSM1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日增重率、肥满度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FSM5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但显著高于SM组(P<0.05); 各组间肝体比、脏体比和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肌肉成分结果显示, 各组水分、灰分和粗蛋白没有显著差异(P>0.05), SM组的粗脂肪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生化试验结果表明, FSM10组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FSM5组血清葡萄糖、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但显著高于SM组(P<0.05); 各组间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酶活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脏抗氧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 FSM10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酶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FSM5组过氧化氢酶酶活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SM组(P<0.05), 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SM和对照组(P<0.05), 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与对照组和SM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但显著低于FSM10组(P<0.05)。肝脏免疫和炎性相关基因试验结果表明, FSM10组sod-3lyztlr-3c3α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tlr-7基因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各组间il-6hsp-70基因mRNA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 FSM5组lyztlr-3基因显著高于SM组。综上所述, 在试验条件下, 使用发酵豆粕替代10%鱼粉蛋白对银鲑生长性能和血清成分没有不良影响, 对肝脏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基因表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可以在银鲑饲料中使用发酵豆粕替代10%的鱼粉蛋白。
低鱼粉饲料中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对合方鲫生长性能、消化能力、血浆生化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肖扬波, 曹申平, 敖青, 黄康, 莫郁坚, 张欣然, 郑欣怡, 童晓念, 毛庄文, 樊均德, 刘臻, 唐建洲
, doi: 10.7541/2023.2022.0476
[摘要](583) [HTML全文](236) [PDF 997KB](6)
摘要:
实验以合方鲫2号幼鱼(31.50±0.50) g为实验对象, 研究黑水虻幼虫粉(HM)替代饲料鱼粉(0、20%、40%、60%和80%)对合方鲫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消化能力、血浆生化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5组等氮(30%)等能(18.50 MJ/kg)等脂(6%)饲料, 每组3次重复, 每个重复25尾鱼, 养殖时间74d。结果表明: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HM含量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且在替代水平为20%时最大; 饲料系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20%替代组显著小于60%和80%替代组(P<0.05)。肥满度和脏体比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且均在40%替代组最大; 80%替代组肝体比显著高于0、20%和60%替代组(P<0.05), 但与40%替代组无显著差异。全鱼水分和灰分无显著变化; 20%和60%替代组粗蛋白显著低于0组(P<0.05); 粗脂肪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在20%替代组达到最大值。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 血氨含量呈上升趋势, 80%替代组显著高于0组; 20%替代组血浆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 60%和80%替代组血浆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20%替代组(P<0.05)。20%替代组肠道中lat2pept1cdx2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其他各处理组, asct2基因表达水平则在替代水平为40%时最大; 肝脏中torigf1基因表达量均在40%替代组最大, ghghr基因表达水平则均在替代水平为60%时最高。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鱼粉的0—40%不影响合方鲫的生长, 且在20%替代水平时可获得最大生长速率。
大豆皂甙对杂交黄颡鱼生长、免疫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王岳松, 李鸿, 矣林圆, 刘婧文, 沈志刚, 杨慧君, 袁勇超
, doi: 10.7541/2023.2022.0414
[摘要](472) [HTML全文](237) [PDF 886KB](9)
摘要:
为探究大豆皂甙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生长、免疫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在鱼粉、虾粉及玉米浓缩蛋白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0%、0.40%、0.80%、1.60%和4.00%的大豆皂甙, 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饲喂初始质量为(1.0±0.17) g的杂交黄颡鱼, 分别记为D0、D0.2、D0.4、D0.8、D1.6和D4.0等处理组, 每组设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鱼。60d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生长指标、体组成、血清免疫、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炎症因子表达量等变化。结果显示: (1) 与D0组相比, 添加大豆皂甙的处理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性降低(P<0.05), 饲料系数显著性升高(P<0.05)。试验鱼体蛋白含量和肌肉脂肪含量先降低后升高, 体脂含量和肌肉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2) 随着饲料皂甙水平的提高, 血清T-AOC持续降低, AKP、NO和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ACP活性先降低后升高。(3) D0.8、D1.6和D4.0组试验鱼肝脏AC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D0和D4.0组试验鱼肝脏CA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肝脏T-AOC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肝脏MDA含量随皂甙水平升高逐渐降低, 添加皂甙的处理组均显著低于D0组(P<0.05); 肝脏T-SOD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4) 随着日粮皂甙水平的不断提高, 远端肠道TGF-βIL-10 mRNA表达不断下调, IL-1βIL-8IL-15TNF-α mRNA表达先上调后下调。综上所述, 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大豆皂甙对杂交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免疫及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当大豆皂甙水平超过0.40%后, 杂交黄颡鱼生长和免疫均受到抑制, 出现了典型的肠炎现象。因此在黄颡鱼商业养殖中选择饲料需要控制皂甙含量不超过0.40%。
大棚繁育克氏原螯虾种苗对养殖水体营养盐的影响
刘国锋, 徐增洪, 朱光艳, 水燕, 何俊, 张宪中
, doi: 10.7541/2023.2021.0144
[摘要](45) [HTML全文](29) [PDF 1131KB](0)
摘要:
为探讨利用温室大棚进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的种苗繁育对养殖水体的水质影响文章通过对繁育期间的水样和表层底泥营养盐的定期监测, 研究了整个育苗期间水质和表层底泥中营养盐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 水体DO、WT变幅为5.75—6.33 mg/L、12.6℃—22.9℃, 水温要高于同期外部水温5—10℃; 受饲料投喂和虾活动等影响, 上覆水中TN、TP和COD含量快速增加, 在养殖期间的变幅分别为2.091—2.688、0.196—0.480和42.400—53.200 mg/L; 表层底泥的TN、TP和有机质含量变幅分别为1032—1279、623—1004 和12.00—14.28 mg/kg, 其增幅分别为24%、23%和41%。受水体浊度较高、水体中亲本虾数量不明等影响, 无法判定投入的饲料是否全部为虾子摄食, 造成了短期内较高的饲料投入量带来养殖水体营养盐的急剧增加, 较高的营养盐含量为后期养殖尾水的治理带来新的要求。
稻田和池塘养殖模式下沙塘鳢生长及食物组成的对比分析
李礼, 徐洪亮, 李波, 郭红喜, 王曼, 王杰, 朱晓鸣, 张磊
, doi: 10.7541/2023.2023.
[摘要](19) [HTML全文](0) [PDF 1095KB](2)
摘要:
为探究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多元化的养殖模式, 开展了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的对比试验, 比较分析养殖模式对沙塘鳢的生长指标及食物组成的影响, 并通过构建沙塘鳢和饵料生物的相关性方程, 探究了沙塘鳢与饵料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养殖模式对沙塘鳢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 但稻田养殖沙塘鳢的存活率略高于池塘养殖沙塘鳢, 且稻田养殖沙塘鳢的体增重(BWG)、相对增重率(RWG)及湿重特定生长率(SGRW)均高于池塘养殖沙塘鳢; 虽然稻田养殖沙塘鳢的摄食率和胃充塞度均低于池塘养殖沙塘鳢, 但其生长指标优于池塘养殖沙塘鳢, 且除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外, 3次采样中稻田养殖沙塘鳢消化道中的饵料生物种类和出现率均多于池塘养殖沙塘鳢。综上, 相较于池塘养殖沙塘鳢, 稻田养殖沙塘鳢的生长表现更佳, 且稻田可以为沙塘鳢提供更丰富的食物资源, 有效降低养殖的成本。沙塘鳢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 其方程为W= 3.0×10–5L2.9183(R²=0.8788; n=146; P<0.05), 属于异速生长; 沙塘鳢的口裂宽与其体长以及青虾额剑长呈线性相关, 青虾体长与其额剑长、沙塘鳢体长也呈线性相关。
龙羊峡水库鱼类多维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卓玉, 李钧乐, 李英钦, 李柯懋, 简生龙, 隋晓云, 贾银涛, 陈毅峰
, doi: 10.7541/2023.2023.0052
[摘要](128) [HTML全文](49) [PDF 982KB](2)
摘要:
为了解龙羊峡水库鱼类多维多样性现状及空间分布格局, 于2022年6月对龙羊峡的鱼类进行了调查, 并结合鱼类物种出现与否、个体数和生物量3种数据类型对龙羊峡鱼类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现状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调查共采集鱼类2416尾, 94.24 kg, 经鉴定有鱼类19种, 隶属于4目7科17属, 其中土著鱼类8种, 外来鱼类11种。与历史调查相比, 龙羊峡的土著鱼类减少, 而外来种显著增加。基于3种数据类型计算的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分布结果存在差异, 所以在研究鱼类生物多样性时应该结合多种数据类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具体来看, 龙羊峡物种丰富度分布呈现出库首>库尾>库中的特征, 但个体数和生物量从库尾至库首逐渐减少; 3种数据类型计算出的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均在库中最高; 基于物种出现与否和个体数两种数据类型计算的功能多样性均在库尾较高, 而基于生物量数据计算的功能多样性则在库首较高。回归分析表明, 龙羊峡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受外来物种显著影响, 而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与距大坝距离和外来种数量之间均不相关。
中华绒螯蟹甲壳肽EsCrus3和EsCrus4表达模式与免疫功能
陈剑平, 冯广朋, 李新苍
, doi: 10.7541/2023.2023.0076
[摘要](162) [HTML全文](76) [PDF 1980KB](1)
摘要:
抗菌肽是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系统主要效应分子, 了解不同类型抗菌肽的表达、结构和功能, 对病害防控和新型药物发现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中克隆并鉴定了两个Ⅰ型甲壳肽 (Crustin) 基因, 分别命名为EsCrus3EsCrus4。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基因表达分析、蛋白表达与纯化、免疫功能验证等研究手段, 分析了这2个新型抗菌肽的表达、结构和功能。EsCrus3的cDNA序列全长567 bp, 开放阅读框 (Open Reading Frame, ORF) 为351 bp, 编码116个氨基酸 (Amino acid, aa); EsCrus4序列全长743 bp, ORF区288 bp, 编码95个aa。两者都含有信号肽、富半胱氨酸的结构域 (Cysteine-rich region, CRR) 和WAP (Whey acidic protein) 结构域。EsCrus3和EsCrus4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仅为30.77%, 并且进化分析显示EsCrus3和EsCrus4分别位于两个具有分类意义的分支上, 提示两者生物学功能可能存在差异。EsCrus3EsCrus4均在卵巢中高度表达且具有相似的表达水平,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cocus aureus) 和 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刺激时呈上调表达趋势, 其中EsCrus3响应速度更快, 在刺激2h时上调表达, EsCrus4则在刺激后12—24h时显著上调。重组蛋白EsCrus3和EsCrus4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结合活性, 并且对不同微生物多糖结合活性也存在明显差异。EsCrus3对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 (PGN) 和脂磷壁酸 (LTA) 具有很高结合活性, 对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 (LPS) 和真菌β-葡聚糖也有一定结合活性, 而EsCrus4只对PGN具有显著结合活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EsCrus3响应病原刺激更迅速、与病原多糖结合能力更强, 提示其在卵巢的免疫防御体系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此外, EsCrus3和EsCrus4序列和功能的差异为新型药物的挖掘提供了基础数据。
固液分离塔-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处理池塘圈养尾水的应用研究
周小荻, 李金能, 王洁, 贾智明, 何绪刚, 侯杰
, doi: 10.7541/2023.2023.0058
[摘要](218) [HTML全文](65) [PDF 1629KB](1)
摘要:
为有效减少池塘圈养尾水的污染负荷, 提升养殖水环境质量, 研究对调查了池塘圈养殖中期(8—10月)池塘圈养尾水污染物含量特征进行了检测, 评估了固液分离塔和垂直流人工湿地单元对池塘圈养尾水处理能力, 并分析了固液分离塔-垂直流人工湿地工艺净化养殖尾水水体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池塘圈养尾水中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分别为12.65—15.12和4.74—6.89 mg/L, 铵态氮(\begin{document}${\rm{NH}}^+_4 $\end{document}-N)和亚硝态氮(\begin{document}${\rm{NO}}^-_2 $\end{document}-N)浓度分别为3.91—5.03和0.26—0.41 mg/L。固液分离塔沉降1h后, 池塘圈养尾水中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5.05%和62.85%, 沉降后联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通过进水COD/N调节DO浓度改善间歇曝气人工湿地, \begin{document}${\rm{NH}}^+_4 $\end{document}-N、\begin{document}${\rm{NO}}^-_2 $\end{document}-N和可溶性磷酸盐(\begin{document}${\rm{PO}}^{3-}_4 $\end{document}-P)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0.45、0.02和0.48 mg/L, TN和TP平均去除率可达到68.04%和81.49%, 可基本实现池塘圈养尾水的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摄食水平对大鲵幼体游泳能力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的影响
侯起淼, 付世建, 黄悌基, 李秀明
, doi: 10.7541/2023.2023.0037
[摘要](192) [HTML全文](76) [PDF 1113KB](3)
摘要:
为了考察摄食水平对两栖动物运动能力及其能量代谢体征的影响, 选取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幼体为实验对象, 分别测定其在不同摄食水平(0, 1%, 4%和10%体重)下的感应流速(Induced velocity)、暴发游泳速度(Burst swimming speed)和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研究发现: 在不同摄食水平下, 大鲵幼体绝对和相对感应流速(分别为20.78、21.52、23.67、21.79 cm/s和2.4、2.49、2.77、2.56 bl/s)及绝对和相对暴发游泳速度(分别为32.65、32.92、35.42、33.02 cm/s和3.80、3.81、4.15、3.85 bl/s)没有显著差异; 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 运动前代谢率[分别为66.88、82.51、95.57、106.32 mg O2/(kg·h)]和运动后代谢峰值[分别为148.21、155.08、166.93、167.63 mg O2/(kg·h)]逐步增加, 4%和10%摄食水平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 代谢率增量[分别为81.33、72.57、71.36、61.31 mg O2/(kg·h)]、峰值比率(分别为2.26、1.89、1.76、1.58)、运动后恢复时间(分别为55.00min、49.60min、38.80min、32.10min)和过量耗氧(分别为27.48、23.68、21.42、15.36 mg O2/kg)逐步降低, 4%和10%摄食水平组显著低于对照(P<0.05)。综上所述: 大鲵幼体游泳能力相对较小且不受摄食的影响, 在其野外栖息地保护和增殖放流生境流速选择等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摄食后大鲵幼体游泳能力的维持、有氧代谢能力的增加和力竭运动后恢复时间的缩短有利于大鲵幼体的捕食和避敌活动, 有助于适应复杂的溪流生境, 进而提高其生存适合度。
低水温下鳜短期饥饿的生理动态变化
于俊琦, 陶鹏, 张皓迪, 李虹, 李洪琴, 罗浩, 刘天骥, 刘匆, 郑柯, 罗莉
, doi: 10.7541/2023.2023.0020
[摘要](189) [HTML全文](61) [PDF 946KB](2)
摘要:
为研究低水温下鳜饥饿状态下的生理动态变化过程, 选取体重(84.13±0.14) g的鳜270尾, 随机分成6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15尾鱼, 于低水温(13±1℃)下分别饥饿0d、3d、6d、9d、12d 和15d, 每隔3d分别测定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 1)随着饥饿时间延长, 鳜体质量、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肌肉的蛋白和脂肪含量都呈逐渐下降趋势, 其中体质量下降幅度较大, 饥饿3d、6d、9d、12d、15d较0分别下降了3.03%、3.82%、5.55%、7.68%和8.39%。2)鳜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饥饿时间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饥饿3d时达到最小值。血糖含量在饥饿6d时显著上升(P<0.05), 随后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范围。碱性磷酸酶活性、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整体下降趋势。3)鳜胃蛋白酶、胃H+-K+-ATP酶及肠道和幽门盲囊的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总体下降趋势, 且均在饥饿15d时达到最小值, 其中胃H+-K+-ATP酶活性下降幅度最为显著; 而淀粉酶活性在饥饿前期稳定, 后期下降。4)鳜肝脏抗氧化能力随饥饿时间延长先上升后下降, 并在饥饿15d时下降到最低值。研究表明: 低水温下, 鳜短期饥饿出现体质量负增长、体型变瘦和肝脏相对变小现象; 饥饿前3d优先利用肌肉脂肪供能, 后期优先利用肌肉蛋白质供能; 饥饿6d时鳜肝脏抗氧化能力有改善, 但饥饿时间过长鳜的消化和抗氧化机能明显下降, 并反馈性抑制胃酸的分泌, 可能与胃黏膜的保护相关。
暗纹东方鲀运动训练后游泳能力和呼吸代谢的变化
顾玲玲, 冯广朋, 韩志强
, doi: 10.7541/2023.2023.0031
[摘要](162) [HTML全文](67) [PDF 1062KB](2)
摘要:
为了探讨增殖放流活动中持续运动训练对暗纹东方鲀游泳运动能力和呼吸代谢的作用, 经不同的强度(0.75和1.5 BL/s)和时间(1、2和4周)运动训练后, 分别测定暗纹东方鲀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突进游泳速度(Ubrust)、静止代谢率(RMR)和活动代谢率(AMR)。结果表明, 低强度(0.75 BL/s)持续训练1周后, 暗纹东方鲀的Ubrust、RMR、AMR无显著变化, 而Ucrit显著提高; 持续训练2周, 暗纹东方鲀的UcritUbrust、RMR和AMR变化趋于稳定; 持续训练4周后Ubrust、RMR无显著变化, 而Ucrit显著下降(P<0.05), AMR显著提高(P<0.05)。高强度(1.5 BL/s)持续训练2周后, 暗纹东方鲀的UcritUbrust、RMR和AMR仍无显著变化; 持续训练4周后暗纹东方鲀的UcritUbrust和RMR均无显著变化, 而AMR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总体揭示, 短期的低强度训练(0.75 BL/s训练1—2周)提高了暗纹东方鲀的临界游泳能力; 持续的低强度训练(0.75 BL/s训练2—4周)提高了暗纹东方鲀的活动代谢率, 因此, 开展适当的运动训练对于提高暗纹东方鲀放流后的运动能力有一定作用, 有助于提升放流成活率和放流成效。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洈水水库鱼类群落营养结构
姚鸿伟, 林子木, 陈敏建, 钟可儿, 马吉顺, 周琼
, doi: 10.7541/2023.2023.0028
[摘要](935) [HTML全文](80) [PDF 1363KB](8)
摘要:
为调查山谷型水库的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及其食物资源利用情况, 基于碳(δ13C)、氮(δ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湖北省洈水水库2020年夏季与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并运用贝叶斯混合模型评价4种潜在碳源(颗粒有机物、陆生植物、周丛藻类和有机碎屑)对不同食性鱼类的贡献。结果表明: 洈水水库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 鱼类群落的营养层次(NR)、基础食物来源(CR)、生态位总空间(TA)、群落的整体密度(NND)、聚集均匀程度(SDNND)和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等参数为夏季高于秋季, 表明夏季食物源多样性高、营养冗余程度低、食物网结构更加复杂而稳定。洈水水库夏季和秋季鱼类均依赖外源性碳源, 但两个季节的利用方式存在显著差异(P<0.05)。整体上, 陆生植物在两个季节对洈水水库鱼类的碳源贡献最大, 但夏季周丛藻类为次重要碳源, 秋季有机碎屑为次重要碳源, 颗粒有机物(POM)在两个季节均不重要。夏季和秋季对外源碳的依赖程度最高的鱼类均为黄尾鲴(碎屑食性鱼类), 对外源碳的依赖程度最低的鱼类为鳙(滤食性鱼类)和团头鲂(植食性鱼类)。在夏季和秋季共有的9种鱼类中, 肉食性鱼类(鳜、蒙古鲌)、杂食性鱼类(鲤、鲫)与碎屑食性鱼类(黄尾鲴)营养级变化显著。夏季鱼类营养级范围为2.5—3.5, 平均3.01, 而秋季鱼类营养级范围为2.9—3.8, 平均3.32。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不同食性鱼类的营养级发现, 秋季鱼类的营养级普遍高于夏季(P<0.05)。研究揭示洈水水库鱼类夏季和秋季的碳源利用存在显著差别, 鱼类的营养级秋季普遍高于夏季, 这主要是由于洈水水库秋季的低水位不利于陆生植物进入水生食物网, 鱼类食物资源竞争加剧、捕食作用加强所致。基于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鱼类食物资源的利用情况表明: 植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鱼苗投放时间应选在早春(2—3月), 碎屑食性鱼类鱼苗的投放时间在秋、冬季更加合适, 这将为研究山谷型水库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及渔业结构调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鱼类肠道益生地衣芽孢杆菌FA6发酵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潘美井, 王桂堂, 吴山功
, doi: 10.7541/2023.2023.0077
[摘要](1437) [HTML全文](588) [PDF 4072KB](3)
摘要:
研究以地衣芽孢杆菌FA6活菌数为指标,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实验优化了地衣芽孢杆菌FA6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 获得了地衣芽孢杆菌FA6最佳发酵培养基: 70 g/L可溶性淀粉、40 g/L酪蛋白胨、2 g/L K2HPO4、1 g/L KH2PO4、2 g/L Na2HPO4、2 g/L MgSO4和8 g/L NaCl; 以及最佳发酵条件: 初始pH 7.0、接种量1%、发酵温度 28.8℃、发酵时间 31h、装液量 50 mL/250 mL和转速160 r/min。在此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 地衣芽孢杆菌FA6活菌数为7.97×109 CFU/mL, 较优化前提高了8.1倍。最佳发酵工艺的获得, 将能够为鱼源芽孢杆菌的高密度生产, 产业化应用提供基础。
上海黄浦江人工骨干河流鱼体内微塑料污染研究
傅淙淙, 唐文乔, 郭弘艺
, doi: 10.7541/2023.2023.0053
[摘要](309) [HTML全文](139) [PDF 3460KB](0)
摘要:
为了解上海黄浦江5条人工骨干河流鱼体内微塑料的污染情况, 对200尾刀鲚(Coilia nasus)、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Carassius aurat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的消化道和鳃微塑料作了分析, 对其中50尾消化道样本消化道壁和内含物微塑料进行了分布分析。结果显示, 在5种各40尾鱼体内共检出微塑料537个, 平均检出率83.0%、平均丰度2.69±2.74个/尾, 各河流间分布差异显著。消化道微塑料检出率(70.50%)和丰度(1.84±2.31个/尾)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鳃(49.00%)和0.85±1.20个/尾)。在5种各10尾鱼的消化道壁和内含物中分别检出微塑料78和40个, 消化道壁的微塑料检出率(70.0%)和丰度(1.56±1.63个/尾)均显著高于内含物(42.0 %和0.80±1.14个/尾; P<0.05)。检出的微塑料以纤维状(53.07%)和碎片状(33.15%)、黑色(41.90%)和红色(25.33%)及≤1mm(83.80%)占比最高。但鳃部的纤维状(59.76%)、消化道内的黑色(43.48%)占比更高, 消化道壁上黏附的则主要为碎片状(43.59%)和黑色(43.59%)。微塑料中检出了12种化学成分, 赛璐酚(40.96%)、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0.48%)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12.05%)为主要聚合物类型。研究结果表明, 上海黄浦江人工骨干河流鱼体内的微塑料检出率和丰度均略高于上海自然水域, 优势微塑料类型差别明显, 居民生活用品和农用薄膜废弃可能是重要来源。
Amh基因在红耳龟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中的功能研究
陈佳文, 孙伟, 金琳, 惠航博, 雷建东, 胡佳暄, 王宗吉, 葛楚天
, doi: 10.7541/2023.2023.0033
[摘要](250) [HTML全文](120) [PDF 9829KB](1)
摘要:
在一些鱼类等GSD(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 基因型性别决定)动物上, Amh在早期性别决定和性腺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已被详细地阐释, 而有关该基因在TSD(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中的功能鉴定研究, 尚未见报道。本文以红耳龟为TSD动物模型, 分析了Amh在胚胎性腺中的精细表达特征和细胞定位; 通过基因功能缺失和获得研究手段, 验证了Amh在TSD中的具体功能。表达分析结果显示, Amh基因在性腺分化启动前的第15期便已呈现产雄温度(Male-producing temperature, MPT)性腺高表达; AMH蛋白主要定位在MPT性腺sertoli前体细胞上, 而在各个发育时期的FPT(Female-producing temperature, 产雌温度)性腺中仅检测到极其微弱的Amh mRNA和蛋白表达信号。RNA干扰实验显示, 敲低Amh后的MPT性腺出现了雄性向雌性完全性逆转, 雄性分化因子Sox9明显下调, 雌性分化因子Foxl2Cyp19a1显著上调; 相反地, 异位表达Amh后的FPT性腺则转向睾丸方向分化, Foxl2Cyp19a1表达被抑制, Sox9表达上升。上述研究表明, Amh是启动红耳龟早期睾丸分化必需且充分的关键因子, 处于TSD雄性分化分子通路上游, 本研究为TSD分子机理的解析奠定基础。
中华鳖生殖细胞对性腺分化的影响
王金霓, 吴俣, 王子嘉, 黄安, 楼灵媛, 庄天依, 孙伟, 钱国英, 郭银, 葛楚天
, doi: 10.7541/2023.2023.0073
[摘要](1129) [HTML全文](543) [PDF 8373KB](5)
摘要:
为了探究爬行动物生殖细胞如何影响体细胞以及生殖细胞数量是否会影响性别决定和分化, 本研究通过向中华鳖早期胚胎注射白消安消除了内源生殖细胞。结果显示: 在白消安处理后, ZW和ZZ性腺生殖细胞数量急剧下调, 几乎消失, 但性腺形态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ZW性腺仍旧呈现雌性状态并表达雌性标志蛋白FOXL2和CYP19A1, ZZ性腺仍旧呈现雄性状态并表达雄性标志蛋白DMRT1和SOX9。本研究首次在爬行动物上证实消除生殖细胞不影响性别分化。
首例长江江豚的野化及行为适应性研究
邱建松, 孙晓冬, 王丁, 郝玉江, 郑劲松, 李威伦, 范飞, 邓晓君, 毛峻峰, 曾强, 江华炎, 邓在贵, 龚成, 徐春永, 王克雄, 梅志刚
, doi: 10.7541/2023.2023.0064
[摘要](280) [HTML全文](134) [PDF 1490KB](4)
摘要:
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目前已取得初步成功, 野化放归是迁地保护的最后一环, 也是实现迁地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 于2021年4月将来自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区的2头雄性长江江豚转移至与长江干流环境相似的老湾故道, 尝试开展野化训练, 探究其行为和发声的适应过程, 评估其巡游、捕食、发声等行为能否适应较恶劣的环境, 为将来规模化的野化, 甚至放归自然栖息地提供技术支撑。经过为期1年的野化训练和持续监测, 结果表明, 老湾故道鱼类密度显著低于天鹅洲故道, 丰水期鱼体密度分布不均, 上游较中下游高。江豚在上游的每日平均停留时间显著高于中下游,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与鱼群的密度分布有显著相关性。在进入故道的前2月, 江豚顺流巡游所需时间逐渐增加达到峰值, 随后降低并趋于稳定。船舶噪声适应性训练中, 江豚的平均呼吸间隔在存在船只干扰时显著降低, 随着干扰次数的增加, 逐渐恢复至无干扰时的水平。由此认为, 2头江豚对老湾故道的低鱼类资源密度、季节性变化的流速环境及人工施加的船只噪声干扰有良好的适应性, 具备放归长江的条件。这是首次实施完全自然环境中江豚的野化训练, 将为规模化的野化放归提供技术支撑, 促进江豚自然种群的恢复。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辽宁浑太河流域水生食物网研究
段元帅, 谢军, 刘璐, 霍斌, 李大鹏
, doi: 10.7541/2023.2022.0474
[摘要](1720) [HTML全文](474) [PDF 1299KB](11)
摘要:
为探究辽宁省浑太河流域水生生物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变化, 分别于2020年秋季(10月份)和2021年春季(5月份)对该流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 依据主要消费者及饵料生物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C、δ15N), 利用SIBER和MixSIAR模型分析渔获物群落营养结构的时空差异, 并初步构建该流域的食物网。结果表明, 主要渔获物的δ13C、δ15N值范围分别为–37.18‰— –19.28‰和7.98‰—16.51‰, 且季节性差异不显著(P>0.05), 但δ13C值空间差异极显著(P<0.01)。浑太河流域渔获物的营养级范围为1.71—4.39, 同种鱼类营养级具有极显著的时空差异(P<0.01)。与春季相比, 鱼类在秋季摄食的食物资源更丰富、所占的生态位更宽, 同时太子河的各项群落营养结构指标均优于浑河。基础食源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分别为浑太河两个季度的主要碳源, 陆生植物和POM分别为浑河和太子河中鱼类的主要碳源。本研究填补了对浑太河流域水生生物食物网及群落营养结构研究的空缺, 为该流域后续的保护、修复以及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左炔诺孕酮对XX遗传型黄颡鱼雄性化的影响研究
鲁子怡, 丁洋, 刘娅, 胡晨昊, 任旌雷, 梁浩文, 陈可云, 胡俊豪, 樊启学, 沈志刚
, doi: 10.7541/2023.2023.0030
[摘要](352) [HTML全文](136) [PDF 3889KB](5)
摘要:
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产业发展受到雌性母本短缺的限制, 亟须建立全雌黄颡鱼繁育技术体系, 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高效诱导功能性XX伪雄鱼。研究以 XX 遗传型黄颡鱼为实验对象, 以12 日龄为左炔诺孕酮(Levonorgestrel, LNG)浸泡处理的起始点, 设计高 (1 μg/L) 、中 (0.1 μg/L) 和低 (0.01 μg/L) 浓度的LNG处理组, 及对照 (0 μg/L) 组, 于60日龄处理结束。高、中、低浓度LNG处理组和对照组诱导雄性化比例分别为4.0%、25.0%、62.5%和0。观察性腺结构发现, 1和0.1 μg/L处理组雄性化的精巢中只有全精巢型, 0.01 μg/L处理组则包括全精巢型(20.8%)和部分精巢型(41.7%)。幼鱼122日龄精巢组织学观察到大量精子和生精小管互通现象, 推测诱导的XX伪雄鱼具有正常繁殖能力。未雄性化的卵巢发育受到LNG抑制, 62日龄卵母细胞数量和122日龄性腺指数分析结果表明, 卵巢发育抑制程度与 LNG 处理浓度呈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 LNG 处理对黄颡鱼生长和死亡率都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 在LNG诱导黄颡鱼雄性化研究中, 具有雄性化诱导效率较高、使用剂量小和产生的伪雄鱼精巢发育易成熟的优势。研究为优化制备功能性伪雄鱼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黄颡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品种高效选育奠定了重要基础。孕酮在鱼类性别分化中的作用也值得深入研究。
双三倍体银鲫超数微小染色体的基因组特征
石倩, 丁苗, 汪洋, 周莉, 王忠卫, 张晓娟, 李志, 李熙银, 桂建芳
, doi: 10.7541/2023.2023.0017
[摘要](382) [HTML全文](152) [PDF 8156KB](8)
摘要:
为了揭示双三倍体银鲫超数微小染色体基因组特征, 利用银鲫超数微小染色体富集的卫星序列及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鉴定了银鲫基因组数据库中超数微小染色体序列, 并对这些序列进行了基因组解析。研究发现在银鲫基因组数据库中存在15个scaffold为潜在超数微小染色体序列, 这些序列中的22.28%与其祖先种双二倍体鲫的常规染色体存在同源性。双三倍体银鲫超数微小染色体重复序列含量明显高于双二倍体鲫和双三倍体银鲫的常规染色体, 且重复序列组成也存在差异。随后, 我们发现在银鲫中扩张的与减数分裂相关的8个基因家族, 有6个在超数微小染色体序列上含有扩增拷贝, 且这些扩增拷贝在银鲫卵子发生过程中具有转录活性。此外, 我们根据超数微小染色体扩增拷贝的特异性序列开发了3个超数微小染色体特异的SCAR标记, 可以用来区分双二倍体鲫和双三倍体银鲫。研究结果表明, 双三倍体银鲫超数微小染色体起源于常规染色体, 演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重复序列和部分活性基因, 且大多数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的扩张通过超数微小染色体完成。这些结果不仅解析了双三倍体银鲫超数微小染色体基因组特征, 也为超数染色体在单性生殖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创新见解。
抗菌肽Hepcidin诱导草鱼肾细胞miRNA表达分析
岳小真, 常娇娇, 常新月, 李槿年
, doi: 10.7541/2023.2023.0038
[摘要](313) [HTML全文](143) [PDF 1833KB](0)
摘要:
为探讨草鱼抗菌肽Hepcidin(CiHep)过表达前后草鱼肾细胞系(Ctenopharyngodon idella kidney, CIK)miRNA表达谱变化及其分子机制, 将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mCherry-N1-Cihep转染CIK细胞, 通过检测CiHep基因转录水平及融合蛋白mCherry-CiHep荧光强度, 筛选其最佳过表达时间。在最佳过表达时间点收集CIK细胞样本, 进一步利用高通量测序和qPCR技术对差异表达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CiHep基因在CIK细胞中最佳过表达时间为转染后72h。从构建的2个sRNA文库中分别鉴定到1850与2013种已知miRNAs, 并发现1266与1347种新miRNAs。与对照组相比, 过表达组共筛选到460个DEmiRNAs, 其中392个显著上调, 68个显著下调。对5 150个DEmiRNA靶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发现436个靶基因得到GO注释, 主要参与细胞进程、生物学调节和单细胞生物进程等生物学过程; 157个靶基因富集于54条KEGG通路。miRNA-mRNA-免疫互作网络分析显示, 29条DEmiRNA和23个靶基因潜在介导CiHep参与C型凝集素受体、PI3K-Akt、NOD样受体等13个免疫相关信号通路。12个DEmiRNAs的qPCR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研究解析了CiHep过表达前后CIK细胞miRNA差异表达谱特征, 明晰pma-miR-199b-5p、dre-miR-15a-5p、novel_miR_317和novel_miR_536在免疫调控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深入探究鱼类抗菌肽诱导miRNA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早期阶段饥饿对鲢仔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王敏, 朱峰跃, 杨浩, 蒲艳, 杨锦毅, 高雷, 汪登强, 段辛斌, 陈大庆
, doi: 10.7541/2023.2023.0044
[摘要](1146) [HTML全文](483) [PDF 1426KB](3)
摘要:
为研究首次摄食时间对鲢仔鱼摄食能力、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在水温(24±1)℃条件下, 对鲢仔鱼开展了分别延迟0(摄食组)、2d、4d、6d投喂组和饥饿组的实验, 实验为期30d。结果显示, 鲢仔鱼在3日龄开口摄食, 初次摄食率为36.67%, 在11日龄抵达不可逆点(PNR), 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约8d。初次摄食时间对鲢仔鱼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 饥饿组仔鱼于15日龄全部死亡, 而摄食组仔鱼在15日龄的存活率为69%。随着延迟投喂时间的延长, 不同处理组鲢仔鱼在饥饿期间的全长特定生长率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均呈总体下降趋势; 摄食组仔鱼在14日龄和30日龄的全长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其他延迟投喂组。对形态比值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结果显示饥饿影响了鲢仔鱼的形态性状, 饥饿组和摄食组形态上的差别主要是由头部形态和肌节高度差异引起; 摄食组仔鱼从8日龄开始出现脊索弯曲, 14日龄全部转入脊索弯曲期, 而饥饿组仔鱼直到14日龄才首次出现脊索弯曲。研究表明, 早期食物缺乏会对鲢仔鱼生长、形态和存活产生显著影响, 在卵黄囊吸收完成的前后2d内建立初次摄食对仔鱼随后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研究可为鲢早期补充过程和种群补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
沉积物镉污染下苦草与根际微生物群落响应特征
余俊琪, 徐一峰, 郭瑶, 刘相粉, 李亚华, 姚璐, 王培, 吴振斌, 周巧红
, doi: 10.7541/2023.2023.0034
[摘要](415) [HTML全文](141) [PDF 3967KB](1)
摘要:
本研究以典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研究对象, 通过在0、1、5、10、20和50 mg/kg沉积物镉(Cd)污染环境下苦草鲜重、株高和叶绿素(Chlorophyll)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测定来分析苦草对镉的耐受效应, 并借助生物/底泥富集因子(BSAF)和植物转运因子(TF)来了解苦草的富集能力, 同时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苦草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对沉积物镉污染环境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 (1) 当Cd≥20 mg/kg处理时, 苦草植株鲜重、株高、叶绿素含量和抗逆能力下降, SOD和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 MDA含量上升; (2) BSAF均超过1表明苦草能有效地富集污染底泥中的镉, 转运系数(TF)均小于1, 说明苦草依靠根滤机制来富集镉, 建议在收获苦草时需要定期连根去除; (3) 测序结果表明苦草根际由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等37个门细菌组成, 包含鞘氨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马赛菌属、芽孢杆菌属和节杆菌属等植物促生细菌, 这些细菌可能在促进苦草生长、耐受和富集重金属镉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分析了苦草在镉胁迫环境下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和苦草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对镉胁迫的响应特征, 为后续提高苦草修复效果提供了基础。
中国蓝藻新记录科—束鞘丝藻科(Coleofasciculaceae, Oscillatoriales)
胡朝文, 张荣臻, 张和, 肖鹏, 李仁辉, 耿若真, 程耀
, doi: 10.7541/2023.2023.0029
[摘要](473) [HTML全文](167) [PDF 3367KB](5)
摘要:
束鞘丝藻科(Coleofasciculaceae)是Komárek等于2014年从微鞘藻类群中(Microcoleus-like)分离出来而成立的新科。最近在一项关于中国丝状蓝藻的分类学研究过程中, 从中国浙江省采集的藻席样品中成功分离到4株丝状蓝藻, 这些藻株在形态学上与束鞘丝藻科的物种相似, 基于16S rRNA和16S-23S rRNA序列中间ITS序列的二级结构等分子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这些藻株与束鞘丝藻科的厚顶丝藻属(Pycnacronema)和威氏藻属(Wilmottia)分别能形成支持度良好的进化分支。结合分子、形态学和生态学数据以多相分析方法对藻株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和分类学界定。束鞘丝藻科在中国属于首次报道的蓝藻类群, 同时这两属也是我国首次报道的新记录属。文章还结合了束鞘丝藻科的成立历史对现代蓝藻分类系统的重建过程, 结果及发展趋势等新知识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黄河流域河南段浮游藻类功能群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王飞虎, 杨越, 张洋, 秦祥朝, 陈玉环, 袁杰, 郭聪慧, 董静, 李学军, 张曼, 高云霓, 高肖飞
, doi: 10.7541/2023.2022.0318
[摘要](408) [HTML全文](156) [PDF 1772KB](1)
摘要:
为研究黄河流域藻类功能群分布及关键环境驱动因子, 于2021年6—7月在黄河河南段设置16个采样位点, 对黄河流域河南段浮游藻类群落组成、藻类功能群分布特征、不同空间环境因子特征及藻类-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 (1)共鉴定浮游藻类7门65属154种, 在物种数上, 绿藻门类(68种)>硅藻门类(60种)>蓝藻门类(11种), 以小环藻(Cyclotella sp.)、颗粒沟链藻极窄变种(Aulacoseira granulata var. angustissima)、束丝藻(Aphanizomenon sp.)、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为流域内主要优势种(优势度≥0.02); (2)黄河流域河南段浮游藻类共划分为23个功能群, 分别是功能群B、C、D、E、F、G、H1、J、LM、Lo、M、MP、N、P、S1、T、W1、W2、X1、X2、X3、Xph和Y, 所调查流域功能群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其中干流功能群种类最少, 支流种类最多; 从优势度来看, 以适应富营养化、混动水体的功能群C、D、MP、P和J占优势; (3)RDA分析结果表明, 5类优势功能群与WT、pH、\begin{document}${\rm{NH}}^+_4 $\end{document}-N、NTU、TP、CODMn呈正相关, 与DO、TN呈负相关, 其中WT和NTU是驱动藻类功能群分布的关键因子; (4)结合地表水环境评价、基于功能群的Q指数与Qr指数评价、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 此次调查流域水体呈重度氮污染, 水库呈轻度磷污染, 洛河流域相对其他支流水质偏差。
江西水域枯水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特征
阙江龙, 饶榕城, 杨英, 闵佳玲, 田镇, 余智杰, 余进祥, 戴银根, 梅志刚
, doi: 10.7541/2023.2022.0503
[摘要](409) [HTML全文](173) [PDF 2234KB](5)
摘要:
研究于2021年11—12月, 设置12条考察路线, 采用同步目视考察法, 对包含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赣江下游的江西水域长江江豚数量和分布开展了考察, 结合历史资料, 探讨了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规律及江湖迁徙关系。结果显示, 11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17群次、454头次, 12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36群次、569头次, 受水位和天气等环境条件影响, 两次考查观察到的长江江豚数量差异显著(t=–2.23, P<0.05)。11月和12月江豚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长江江西段, 江豚主要分布在湖口石钟山-彭泽三号洲水域; 鄱阳湖适宜水深范围水域都有长江江豚分布, 其中吴城望湖亭-诸溪河口、都昌船厂-黄金咀-三山-瓢山水域是江豚高密度分布区; 赣江下游, 长江江豚分布在扬子洲渔业村附近水域。两次考察目击率分别为1.00和1.08次/km, 均高于往年调查结果, 由此推测, 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可能有所增长。鄱阳湖通江水道蛤蟆石-石钟山水域, 两次考察分别仅发现3头和2头长江江豚, 推测调查期间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和鄱阳湖之间的迁移行为较少, 未来需进一步管控江湖迁移水域的人类活动, 促进江湖迁移。吴城望湖亭-诸溪河口为枯水期鄱阳湖江豚的主要分布水域, 建议加强对该水域船只的航行管控, 降低航运影响, 提升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效果。
新疆北鲵骨骼系统及骨骼发育时序特征
张晓清, 曲宣成, 刘华湘, 王秀玲, 袁亮
, doi: 10.7541/2023.2022.0499
[摘要](374) [HTML全文](189) [PDF 3040KB](0)
摘要:
为揭示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骨骼系统特征及骨骼发育时序规律,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2月龄、3月龄、4月龄、6月龄、1龄、2龄、3龄和9龄8个不同年龄段新疆北鲵骨骼系统进行详细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北鲵骨骼系统分为头骨、脊椎骨和附肢骨三大部分, 共(217±1)块骨, 其中头骨骨骼53块, 脊椎骨(48±1)块, 附肢骨116块。此外, 新疆北鲵头颅外形宽扁, 犁骨齿排列幼体呈“/ \”型, 成体则呈“”型, 颅顶同时具有额顶囟和前颌囟, 且前颌囟长与鼻骨长之比达或大于1/2, 翼骨前端与上颌骨后端较接近等显著区别于其他小鲵科物种的骨骼特征, 可作为种间分类重要依据。基于骨骼发育时序和骨化时间特征对比分析, 北鲵骨骼数量和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主要在6月龄幼体和2龄幼体两个时期。6月龄幼体的骨骼变化主要体现在头骨: 新生出上颌骨、泪骨和前额骨, 前颌囟形状逐渐清晰, 腭骨退化, 翼骨向后回缩, 鳞骨向外延展。此外, 腰带新生出前耻骨。暗示其进入骨骼变态发育阶段。2龄幼体的骨骼变化主要体现在舌器: 第三、第四鳃弓退化, 外鳃消失, 暗示其变态发育接近尾声或结束。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鲵变态发育时期从6月龄起至2龄结束, 变态过程中骨骼发生的新生、退化和重塑主要为适应变态前后进食、呼吸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可为新疆北鲵骨骼功能发育研究及其系统进化分类提供寄出信息。
野生和养殖兰州鲇肠道菌群结构的比较研究
阮超岭, 赖章龙, 肖伟, 俞兆曦, 刘凯, 刘彦斌, 赛清云, 田永华, 李敏敏, 柳婷, 杨立强, 杨瑞兰, 连总强, 王玉涛
, doi: 10.7541/2023.2022.0479
[摘要](403) [HTML全文](185) [PDF 1419KB](5)
摘要:
研究以不同生境兰州鲇群体为研究对象, 通过细菌16S rDNA V3—V4区域高通量测序的方法, 开展不同环境下肠道菌群组成、丰富度、多样性差异和功能预测的研究。本试验共分为4组, 其中养殖型为池塘组(CT)和网箱组(WX); 野生型为陶乐组(TL)和磴口组(DK)。结果显示, 兰州鲇肠道核心菌门为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核心菌属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肠道菌群α和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 26.5℃较20℃的兰州鲇肠道菌群多样性更高; 单一种类的网箱养殖较其他养殖模式的兰州鲇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低。进一步对兰州鲇肠道菌群组成及丰度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 结果显示, CT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与TL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WX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而CT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野生型两组(P≤0.05), 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丰度显著高于WX组和TL组(P≤0.05)。进一步结合环境因子分析表明, 温度、pH和氨氮浓度可能是兰州鲇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的重要影响因素。预测的肠道菌群功能表明, 不同的环境会影响兰州鲇肠道菌群的代谢能力。综上所述, 不同的生长环境对兰州鲇肠道菌群的组成、丰富度和预测的菌群功能具有显著影响, 这有助于通过改善pH、温度和氨氮浓度, 有效控制兰州鲇肠道菌群, 进而降低兰州鲇患病机率和提高兰州鲇苗种的驯食转化率, 从而促进兰州鲇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液添加精氨酸和亮氨酸对杂交黄颡鱼受精和孵化的影响
周全, 王家琪, 于贵杰, 吴建开, 王德忠, 熊阳, 郭稳杰, 张茂森, 唐琴, 梅洁
, doi: 10.7541/2023.2022.0027
[摘要](346) [HTML全文](182) [PDF 1050KB](2)
摘要:
为提高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的繁殖效率, 文章首先对精子保存液中L-精氨酸(L-Arg)和L-亮氨酸(L-Leu)两种功能性氨基酸的添加进行了研究, 以找出最适添加浓度。实验以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为评判指标。结果显示, 受精率随着L-精氨酸浓度的等倍增加, 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0.50 mmol/L的浓度组最高, 而对孵化率和畸形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L-亮氨酸浓度增加, 受精率和孵化率呈先升后降, 畸形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其中0.80 mmol/L浓度组的受精率、孵化率最高, 畸形率最低, 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两种氨基酸同时添加, 当L-精氨酸浓度为0.4 mmol/L, L-亮氨酸浓度为1.0 mmol/L时, 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次, 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对精子活力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0.4 mmol/L精氨酸与1.0 mmol/L亮氨酸的单独和同时添加均能显著促进精子活力(P<0.05)。最后, 研究开发了一种更适合黄颡鱼人工繁殖的改良型孵化桶, 受精率和孵化率显著高于传统孵化桶(P<0.05), 分别提高了12.13%和20.76%。畸形率显著低于传统孵化桶(P<0.05), 降低了6.42%。研究建立了较高效而便捷的杂交黄颡鱼人工繁殖方法, 将有助于促进新品种的推广和加速产业化发展进程。
世界希斯藻属Sheathia地理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郭伟楠, 王飞, 南芳茹, 刘旭东, 刘琪, 冯佳, 谢树莲
, doi: 10.7541/2023.2022.0475
[摘要](365) [HTML全文](174) [PDF 1163KB](0)
摘要:
文章以全球116组希斯藻属Sheathia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多种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不同种类地理分布与纬度、经度、海拔高度、水温、流速和pH六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差异性及相互关系。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结果可知, Sheathia arcuataS. boryanaS. confusaS. dispersaS. longipedicellata和Remainder的地理分布和生长环境有显著性差异。由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 海拔高度、水温、流速和pH是影响希斯藻属Sheathia地理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文章从种水平上分析了影响希斯藻属Sheathia地理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 为丰富淡水红藻的地理分布数据, 进一步保护生境特殊的淡水红藻类群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气泡幕对虹鳟阻拦效果研究
周默, 黄六一, 尤鑫星, 蓝恭海, 李玉岩, 刘晓
, doi: 10.7541/2023.2022.0403
[摘要](323) [HTML全文](181) [PDF 1272KB](1)
摘要:
为探究不同工况下气泡幕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阻拦效果, 在光照环境下分别采用四种孔距(1.0、2.0、3.0 和4.0 cm)、四种孔径(0.5、1.0、1.5 和2.0 mm)和三种气量(60、120 和180 L/min)产生的气泡幕, 用单一变量法对虹鳟进行阻拦实验, 获得所用工况中阻拦效果最优的工况; 在此基础上, 进行黑暗环境下气泡幕对虹鳟的阻拦效果实验。结果显示: (1)在光照环境下, 所用工况中阻拦效果最优的工况为孔径1.0 mm、孔距2.0 cm、气量120 L/min的气泡幕, 阻拦率为(96.32±3.99)%; (2)在黑暗环境下, 空白实验中游过气泡幕管道上方的鱼尾次数为光照环境下的63.37%, 阻拦率为(87.48±2.55)%。研究结果可为大水体养殖虹鳟的捕捞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流速对黑鲷幼鱼游泳行为及运动生理的影响
汤保贵, 陈秀灿, 胡长圣, 戴佳玥, 王学锋, 张静
, doi: 10.7541/2023.2022.0387
[摘要](389) [HTML全文](185) [PDF 1172KB](4)
摘要:
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是我国近海重要的增殖放流鱼种, 研究其游泳行为和运动生理, 可为黑鲷近海网箱养殖和增殖放流野外驯化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采用丹麦Loligo Systems公司生产的泳道呼吸仪测定了19℃、不同流速下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幼鱼[体长(12.38±0.69) cm, 体重(45.99±9.05) g]的游泳行为、呼吸代谢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 黑鲷幼鱼的相对感应流速约为1.42 BL/s(体长/s), 临界游泳速度Ucrit约为76 cm/s, 暴发游泳速度约为114 cm/s; 摆尾频率与流速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静止耗氧率约为332.25 mg/(kg·h), 运动耗氧率与流速呈二次多项式关系, 最低耗氧率出现在3.6 BL/s流速下, 约为185.65 mg/(kg·h); 单位距离耗能与流速呈幂函数关系, 在4 BL/s流速即约66%Ucrit流速处单位距离耗能最小且随流速增加基本保持不变。静水时黑鲷幼鱼的中位生存时间最短, 约3h左右, 低(1 BL/s)、中(3 BL/s)流速下中位生存时间最长, 在10h以上; 静水时窒息点约为0.34 mg/L, 低、中流速下约为1.70 mg/L, 高流速时约为3.18 mg/L。低、中流速下(20%Ucrit和50%Ucrit)肌糖原、肝糖原和磷酸肌酸的含量均较高, 而静水和高流速下血乳酸含量较高, 与耗氧率、窒息点的变化趋势一致。综上, 推荐黑鲷网箱养殖的流速不宜超过0.8 m/s, 放流鱼苗的适宜训练流速在1.5—3.5 BL/s的流速范围内, 驯化时间在2周以上为宜。
富营养化和渔业生产对保安湖沉水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刘孟梅, 李艳, 李为, 屈霄, 申东方, 刘佳豪, 乔瑞婷, 赵永晶, 熊芳园, 王洪铸
, doi: 10.7541/2023.2022.0390
[摘要](361) [HTML全文](196) [PDF 1644KB](6)
摘要:
近几十年来受人类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沉水植物衰退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保安湖位于长江中游, 为了解其沉水植物群落特征及富营养化和渔业生产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我们利用长期监测数据分析了保安湖近40年来沉水植物、水质及渔业资源的变化, 结果表明: (1)1970s—1980s, 常见沉水植物约10种, 以穗状狐尾藻、微齿眼子菜和菹草为主, 生物量较高(年均值, 1005—5954 g/m2); 1990s常见沉水植物约7种, 以微齿眼子菜和菹草为主, 生物量有所下降(209—877 g/m2); 2000s—2010s, 沉水植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 菹草演替为单优种群, 生物量变化较大(1—1478 g/m2); 2021年以来, 沉水植物基本消失; (2)1980s至今保安湖氮磷营养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 1980s—1990s水体总磷含量(TP)约0.03 mg/L, 远低于浅水湖泊草藻稳态转换阈值(0.08—0.12 mg/L), 此时富营养化对沉水植物的影响不大; 2000s水体营养含量快速上升, 2003年TP为0.07 mg/L, 接近草藻稳态转换阈值, 此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是导致沉水植物群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3)1980s—1990s以放养草鱼和河蟹为主, 鱼产量为62—101×104 kg, 草鱼放养量约1.5×104 kg, 河蟹产量约3.0×104 kg, 草鱼和河蟹对植物的摄食是导致这一时期沉水植物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0s鱼产量大增, 最高达500×104 kg, 放养鱼类以滤食性的鲢鳙为主, 还有大量河蟹, 对沉水植物的生存与发展仍存在不利影响; 自2018年禁渔后, 渔业资源量大幅降低, 仅放养鲢鳙, 对沉水植物的直接影响较小。以上结果表明近40年保安湖沉水植物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 1980s—1990s, 过度发展渔业(草鱼牧食)是影响沉水植物群落演替的关键因素, 2000s植物群落演替受富营养化和过度养殖的双重胁迫, 近年来富营养化是影响植物群落的关键因素。研究以保安湖为例, 阐述了富营养化和渔业生产对阻隔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可为长江中下游类似浅水湖泊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Faster R-CNN的对虾生长性状表型高通量测定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鲍镇宁, 于洋, 李富花
, doi: 10.7541/2023.2022.0490
[摘要](325) [HTML全文](185) [PDF 2027KB](3)
摘要:
高通量基因分型和高通量表型测定是开展高效、精准育种的基础。为提高对虾外部生长性状表型数据的获取效率, 利用拍照获得的对虾外部表型照片, 采用基于区域生成网络RPN(Region Proposal Networks)的Faster R-CNN(Faster Regio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深度学习神经网络, 通过对8400张对虾表型照片的学习和训练, 构建了快速识别对虾全长并输出位置信息的模型。该模型可识别图片中的对虾并以识别框的形式表示出具体的位置。对于不同角度拍摄的对虾, 模型生成识别框的长度或对角线长度与人工测量的对虾全长之间呈高度相关。研究以此建立了对虾全长性状表型数据高通量测定技术, 该技术的建立可以在对虾生长性状表型数据测定中节省人工测量的时间, 提高了对虾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效率。此外, 该模型的建立也为对虾头胸部长度以及不同体节长度等其他外部表型数据的测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对虾生长性状表型组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双低菜粕替代鱼粉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消化系统组织形态的影响
黄莹, 娄格格, 刘轩宇, 满洲, 姜能座, 郭雅哲, 朱晓鸣, 葛汝祥, 刘昊昆, 陈新华, 童梦琪
, doi: 10.7541/2023.2022.0458
[摘要](445) [HTML全文](234) [PDF 10829KB](5)
摘要:
以双低菜粕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0 (R0)、25% (R25)、50% (R50)、75% (R75)和100% (R100)]的鱼粉蛋白, 配制成双低菜粕含量分别为0、21.25%、42.50%、63.75%和85%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 饲喂平均初始体重为(2.49±0.01) 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42 d, 探讨其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消化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 (1)R0、R25和R50组之间终末体重(FBW)、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无显著差异(P>0.05), R75和R100组的FBW、SGR、FE和PER显著低于R0组(P<0.05); 与R0组相比, R50、R75和R100组克氏原螯虾幼虾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 R75和R100组克氏原螯虾幼虾肝胰腺蛋白酶活性、肝胰腺脂肪酶活性及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低于R0组(P<0.05), 各组间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 R75和R100组肝胰腺和肠道NPYTRY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R0组(P<0.05), MSNP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R0组(P<0.05)。(2)与R0组相比, R100组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升高(P<0.05); 随着菜粕水平的升高, R100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R0组(P<0.05), 肝胰腺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呈下降趋势且R75和R100组的以上4种的酶活性显著低于R0组(P<0.05); R50、R75和R100组肝胰腺和肠道AKP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 CATSODGPX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3)R25组克氏原螯虾幼虾肝胰腺和肠道组织结构与R0组无显著差异, 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 克氏原螯虾幼虾肝胰腺上皮细胞空泡化逐渐加重, R细胞萎缩程度加深, 肝小管管腔畸形并变大; 肠道上皮细胞脱落, 肠绒毛明显变短。综上结果, 双低菜粕在克氏原螯虾幼虾饲料中的添加比例以不超过21.25%为宜。
基于附着盘特征量化的眉溪小车轮虫种内研究
唐发辉, 刘媚, 夏萍, 赵元莙
, doi: 10.7541/2023.2022.0423
[摘要](399) [HTML全文](243) [PDF 991KB](0)
摘要:
研究结合形态学与统计学研究方法, 对外寄生于三种不同宿主(鲢、鳙与麦穗鱼)的眉溪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myakkae (Mueller, 1937) Šrámek-Hušek, 1953进行了附着盘特征量化的种内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眉溪小车轮虫三种群(鲢种群、鳙种群与麦穗鱼种群)在虫体直径方面的P值为0.136(P>0.05), 在附着盘直径、齿环直径和齿体纵长三方面的P值分别为0.009, 0.000与0.000(P<0.01); 三种群在齿环直径/虫体直径方面的P值为0.000与0.004(P<0.01)。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 虫体直径、附着盘直径、齿环直径与齿体纵长两两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 缘膜宽与附着盘中其他结构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除虫体直径外, 三种群在附着盘直径、齿环直径、齿体纵长, 以及齿环直径/虫体直径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鲢种群是最大的种群; 相关性研究表明, 虫体直径主要受附着盘直径的影响, 反之亦然; 齿环直径主要受齿体纵长的影响, 反之亦然; 齿体数主要受附着盘大小所影响; 缘膜宽则不受附着盘相关结构的影响。综上, 在车轮虫分类学中可结合上述显著差异性的附着盘结构对车轮虫进行种类鉴定。
基于SecA基因的鰤鱼诺卡氏菌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进化分析
周可欣, 潘晓艺, 蔺凌云, 黄雷, 穆雪姣, 王丛旭, 姚嘉赟, 劳顺健, 沈锦玉
, doi: 10.7541/2023.2022.0380
[摘要](454) [HTML全文](215) [PDF 1255KB](11)
摘要:
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是水产养殖动物最常见致病菌之一, 由其引起的诺卡氏菌病已给全球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对诺卡氏菌病进行快速早期诊断, 建立了鰤鱼诺卡氏菌TaqMan qPCR检测方法。以鰤鱼诺卡氏菌的管家基因SecA为靶标设计引物和探针, 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 制作标准曲线, 进行灵敏性、重复性和特异性测试, 并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 优化后, 引物和探针终浓度分别为0.3和0.1 μmol/L, 退火延伸温度60℃时, qPCR在9.85×1010—9.85×100 copies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灵敏度最高达9.85 copies; 重复性实验结果显示, 组间和组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 特异性结果表明, 对无乳链球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维氏气单胞菌等13种病菌均无扩增曲线; 临床对42份大口黑鲈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 qPCR检出率比普通PCR提高14.24%; 对发病大口黑鲈的组织及结节部位检测显示, 结节部位菌载量大幅高于非结节部位, 最高相差1000倍; Sec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 SecA基因在传代中和种内高度保守, 种间具有一定的离散性, 是个很好的用于诺卡氏菌种鉴定的靶基因。本研究建立的鰤鱼诺卡氏菌qPCR检测方法灵敏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 可用于对鰤鱼诺卡氏菌病的早期诊断和定量检测, 为诺卡氏菌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禁渔后西凉湖鱼类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时空格局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邓文博, 冯凯, 林刚, 郭茜茜, 苑晶, 刘家寿, 李广宇, 李钟杰, 王齐东
, doi: 10.7541/2023.2022.0370
[摘要](521) [HTML全文](386) [PDF 1420KB](21)
摘要:
为解析禁渔后西凉湖鱼类群落组成、结构与多样性格局, 探明影响鱼类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 于2020年11月和2021年4月在西凉湖开展了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调查, 共设置15个样点, 分布于西-西凉湖(XLH1-8)和东-西凉湖(XLH9-15)。结果表明秋季与总氮、叶绿素a和高锰酸盐指数呈正相关, 西-西凉湖与总磷和浊度呈正相关。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31种, 隶属6目8科26属, 其中鲤形目最多(24种), 占77.4%。优势种为似鱎、䱗、鲫、红鳍原鲌, 其中似鱎为主要优势种。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分析(NMDS)结果表明, 西凉湖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差异(P<0.05)。在秋季, 东-西凉湖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均显著高于西-西凉湖(P<0.05); Margalef指数显著高于西-西凉湖(P<0.05); 在秋季, 东-西凉湖的功能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西-西凉湖(P<0.05); 功能分散度指数显著高于西-西凉湖(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alef指数与功能丰富度指数(r=0.66、r=0.61、r=0.50、r=0.83)、功能分散度指数(r=0.93、r=0.89、r=0.89、r=0.70)呈显著正相关(P<0.05), 即物种多样性增加, 占据的功能空间越大。冗余分析结果显示, 总磷是驱动西凉湖鱼类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本研究为禁渔后长江流域湖泊鱼类资源恢复和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今后湖泊生态保护政策提供了参考。
基于全基因组的龟鳖目Hox基因序列特征及进化分析
黄保友, 楼灵媛, 樊嘉伟, 孙伟, 钱国英, 葛楚天, 王宗吉
, doi: 10.7541/2023.2022.0465
[摘要](489) [HTML全文](259) [PDF 2319KB](3)
摘要:
Hox基因作为一类经典的转录因子, 在脊椎动物前后轴的形成、骨骼发育以及肢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Hox基因并未在龟鳖目物种中进行系统地序列比较分析和进化研究。研究首次对目前具有染色体水平的龟鳖目基因组进行了Hox基因的鉴定, 序列特征, 进化和转录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龟鳖物种的Hox基因簇是高度保守的。非重复序列的缺失导致鳖科HoxB9—HoxB13基因间区相对龟科短了10 kb。大量Hox基因编码区发生了鳖科或龟科特异的序列替换、插入和缺失。胸部骨骼发育相关的Hox基因在鳖科祖先发生了快速进化和受到正选择。Hox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时期特异性, 主要在胚胎时期的顶端外胚层嵴、背甲嵴和性腺表达。研究为龟鳖目Hox基因不同胚胎时期的多组学及表达调控分析提供了靶标, 也为进一步厘清龟鳖物种演化创新提供了参考。
基于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的红鳍东方鲀个体身份无损识别方法
周佳龙, 季柏民, 倪伟强, 朱松明, 赵建, 叶章颖
, doi: 10.7541/2023.2022.0422
[摘要](469) [HTML全文](269) [PDF 2455KB](1)
摘要:
在水产养殖中, 避免个体生物量重复估算是实现鱼类生物量精准估算的重要前提, 其关键是进行鱼类个体身份识别, 而相关研究却鲜有报道。文章充分利用红鳍东方鲀体侧纹理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的鱼类个体身份识别方法, 可在无损前提下实现红鳍东方鲀个体身份的高精度识别。首先, 采用SOLOv2模型进行前景分割, 并结合红鳍东方鲀体型特点, 通过质心和哈希值计算方法完成数据集生成和筛选; 随后, 从多维度分别测试主流深度学习图像分类骨干网络和不同损失函数在红鳍东方鲀身份识别中的效果; 继而, 在MobileNet v2骨干网络基础上, 耦合Softmax Loss函数, 建立了一种适用于红鳍东方鲀的个体身份无损识别的最优组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文章方法准确率可达90.2%, 优于其他相关主流方法(准确率73.6%—89.3%), 相关研究成果将为循环水养殖鱼类个体身份无损识别和精准生物量估算提供技术支撑。
分步真空喷涂硬脂鱼油可提高大口黑鲈高脂饲料的水中稳定性
柯添宏, 董智勇, 时博, 蔡林伟, 邬博文, 张月星
, doi: 10.7541/2023.2022.0488
[摘要](437) [HTML全文](311) [PDF 955KB](2)
摘要:
为研究不同鱼油和真空喷涂方式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高脂饲料水中稳定性的影响, 参考了现阶段大口黑鲈商业配方并在接近商品饲料生产条件下制得1种膨化颗粒, 喷涂油脂为硬脂鱼油和冬化鱼油, 真空喷涂的方式分为直接喷涂和分步喷涂, 制得4组高脂实验饲料, 分别命名为: 冬化直喷组(冬化鱼油直接喷涂)、均混直喷组(冬化及硬脂鱼油均等混匀后直接喷涂)、“1/2”硬脂分喷组(“1/2”硬脂分步喷涂)和“1/3”硬脂分喷组(“1/3”硬脂分步喷涂)。在水温26℃且略带震荡的条件下分别浸泡10 min、20 min、40 min、60 min、90 min和180min, 并测定相应的饲料水中稳定性。结果显示: 4组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溶失率均随浸泡时间延长而逐步升高, 浸泡180 min后, 三者的平均溶失率分别达到了22.34%、10.26%和4.60%。在前60 min浸泡时间内, 冬化直喷组表现最差, 其脂肪和干物质溶失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 “1/2”硬脂分喷组表现最佳, 其脂肪和干物质溶失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 但各组间的粗蛋白溶失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浸泡90 min后, “1/2”和“1/3”硬脂分喷组的粗脂肪溶失率显著低于冬化直喷组和均混直喷组, 但两个分喷组间无显著差异; “1/2”硬脂分喷组的干物质溶失率显著低于冬化直喷组, 但冬化直喷组、均混直喷组和“1/3”硬脂分喷组间无显著差异; 冬化直喷组的粗蛋白溶失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浸泡180 min后, 仅“1/2”硬脂分喷组的粗脂肪溶失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 冬化直喷组的干物质和粗蛋白的溶失率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提高喷涂油脂的饱和度、采用分步喷涂工艺以及在分步喷涂时提高喷涂油脂中硬脂鱼油的占比都能显著降低饲料粗脂肪和干物质的溶失率, 进而提高大口黑鲈高脂饲料水中稳定性, 但以上因素均不影响饲料的粗蛋白溶失率。
鄱阳湖长江江豚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及发展预测
王仁勇, 陈敏敏, 万晓玲, 唐斌, 郝玉江, 梅志刚, 范飞, 王克雄, 王丁, 郑劲松
, doi: 10.7541/2023.2022.0345
[摘要](1155) [HTML全文](351) [PDF 802KB](9)
摘要:
鄱阳湖栖息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数量约占自然种群的一半, 对于该濒危物种的整体保护至关重要。为了科学评估鄱阳湖长江江豚的遗传多样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研究基于124头活体长江江豚的血液样本以及42头搁浅死亡长江江豚的组织样本, 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 并利用BottleSim软件对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结果显示, 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5.80、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53、期望杂合度(He)为0.664, 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核DNA遗传多样性; 在剔除死亡个体后, 平均等位基因数下降至5.50, 并且死亡个体在3个微卫星位点上具有3个稀有等位基因, 表明非正常死亡将导致鄱阳湖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此外, 模拟结果表明, 如果保持当前有效种群(Ne=62)和雌雄性比(0.87﹕1), 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将快速下降; 而要实现100年内保存90%以上遗传多样性的目标, 则其有效种群至少需要200头或者实际种群数量超过1000头。本文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对于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及整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香港牡蛎在异地基围育肥时的生长、形态及体成分变化
汤保贵, 周晖, 赵力强, 伍栩民, 彭梓峰, 钟培贵, 于鸽
, doi: 10.7541/2023.2022.0344
[摘要](574) [HTML全文](379) [PDF 728KB](3)
摘要:
文章研究了香港牡蛎在异地基围育肥时的生长特点及形态和体成分变化特点, 为深入研究牡蛎对池塘综合养殖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的利用。来源于广西钦州茅尾海的2龄香港牡蛎(平均体质量68 g)在湛江湖光镇的鱼虾混养基围中浮筏育肥44d, 定期采集育肥牡蛎样品, 测定牡蛎的形态、生长、软体组织粗成分、N%及C%、δ15N和δ13C值等指标, 并分析了这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经过44d的育肥, 牡蛎的壳高、软体组织质量、出肉率和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 蛋白和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 壳长、壳宽、体质量和水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 牡蛎软体组织δ15N值、δ13C值以及贝壳δ13C值都显著下降(P<0.05), 其中软体组织δ15N和δ13C值在育肥16d之后就与初始样品产生了显著差异(P<0.05), 这表明香港牡蛎能够迅速利用育肥基围中丰富的食物资源, 使软体组织迅速生长。在育肥过程中牡蛎出肉率与软体组织质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 与贝壳δ13C、软体δ15N、δ13C、N%及C%极显著负相关(P<0.01), 而与壳长、壳宽、壳高和体质量等指标无显著相关(P>0.05)。在育肥过程中牡蛎贝壳C%与软体组织N%及C%显著正相关(P<0.05), 与软体组织δ15N极显著正相关(P<0.01); 而软体组织C%则与出肉率极显著负相关(P<0.01), 与贝壳C%和软体δ13C显著正相关(P<0.05), 与软体δ15N和软体N%极显著正相关(P<0.01)。这些相关性表明, 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确定育肥牡蛎是否适应育肥环境, 能否获得充足的食物从而快速生长。育肥过程牡蛎的快速生长会导致香港牡蛎的单位体重碳含量显著下降, 这是在计算香港牡蛎碳汇效益时必须注意的。研究结果还表明, 香港牡蛎灰分含量及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很容易受到异地短期育肥的影响, 在采用无机元素和碳、氮稳定同位素作为其产地溯源依据时, 必须考虑到异地育肥的影响。
中国蒙镖水蚤属新记录种-湄公蒙镖水蚤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
魏朝军, 熊丹妮, 王雨路, 冯伟松, 缪荣丽, 龚迎春
, doi: 10.7541/2023.2022.0309
[摘要](582) [HTML全文](383) [PDF 3812KB](8)
摘要:
蒙镖水蚤属(Mongolodiaptomus)隶属于桡足亚纲(Copepoda)哲水蚤目(Calanoida)镖水蚤科(Diaptomidae), 目前国内记录蒙镖水蚤属5种, 本研究记录了采自海南的蒙镖水蚤属新记录种-湄公蒙镖水蚤(Mongolodiaptomus mekongensis Sanoamuang & Watiroyram, 2018)。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该种进行形态描述, 首次获取该物种的18S rDNA基因序列并探讨了其系统发育地位。该种雌性成体的主要特征: 第5胸节右后侧角比左后侧角稍大; 生殖节前部的左侧隆起, 顶部具一锐刺; 右侧具三角形片状突起, 长度超过生殖节中部, 顶部亦具一刺; 第5胸足内肢二节。该种雄性成体主要形态特征: 执握肢倒数第3节外末角具一梳状突起; 第5右胸足基节内末角有一刺状突起, 外肢第2节中部侧刺明显扭曲; 右尾叉前端近中部有一个三角状刺状突起, 末端有一个半圆状突起。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种与镖水蚤科真镖水蚤属(Eudiaptomus)、新镖水蚤属(Neodiaptomu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纳木措春季水体可培养丝状真菌优势种生态位分析
薛文凯, 朱攀, 郭小芳, 德吉
, doi: 10.7541/2023.2022.0214
[摘要](851) [HTML全文](949) [PDF 1937KB](5)
摘要:
为探明纳木措春季水体可培养丝状真菌的群落特征, 研究在分离纯化丝状真菌的基础上, 结合经典分类法、rRNA-ITS转录间隔区测序法确定丝状真菌的群落组成及丰度; 同时对水体理化因子进行分析, 揭示丝状真菌优势类群生态分化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在纳木措水体中共分离纯化出921株丝状真菌, 归为20属62种, 真菌资源较为丰富。其中, 主要优势种(Y>0.02)包括: 普通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酒色青霉Penicillium vinaceum、波兰青霉Penicillium polonicum、青霉菌Penicillium goetzii、灰玫瑰青霉Penicillium griseoroseum、冻土毛霉Mucor hiemalis、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格孢腔菌Pleosporales sp.2和壳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优势种生态位指数显示, 优势种间生态响应速率之和为负数, 低度重叠的种对占比较大(56.94%), 总体上呈正关联,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χ2>3.841), 表明群落正处于衰退阶段。优势种间竞争弱, 关系松散, 对资源利用或生态适应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 且优势种间未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 尚未演替至顶级阶段。理化因子与优势种的相关性显示, 盐浓度、电导率、化学需氧量、浊度及铵态氮是影响纳木措丝状真菌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子。相关研究为正确认识高原湖泊可培养丝状真菌种群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 也为可培养丝状真菌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黄蟌属(蜻蜓目: 均翅亚目)稚虫形态分类特征稳定性研究
曾征, 陈雪伊, 于昕
, doi: 10.7541/2023.2022.0077
[摘要](917) [HTML全文](617) [PDF 4125KB](6)
摘要:
基于线粒体基因COΙ、核基因ITS序列数据, 结合成虫、稚虫相互匹配的方法, 本文对蜻蜓目广布种长尾黄蟌Ceriagrion fallax Ris和翠胸黄蟌Ceriagrion auranticum Fraser稚虫的尾鳃和上颚这两个传统的形态鉴定特征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1)长尾黄蟌稚虫尾鳃黑斑的有无、数量、颜色等特征均不稳定, 且与种群、性别无关; (2)两种稚虫的上颚齿式特征在同种群内也呈现明显的不稳定性。因此, 两种稚虫的尾鳃和上颚特征不稳定, 鉴定时应慎用。这暗示蜻蜓目其他物种的形态特征或存在类似的不稳定性, 值得进一步研究。
力竭运动胁迫对三种鲤科鱼类低氧耐受和热耐受的影响
张永飞, 黄可人, 罗玉莲, 刘蒨莹, 庞旭, 付世建
, doi: 10.7541/2023.2022.0193
[摘要](825) [HTML全文](713) [PDF 1082KB](8)
摘要:
为了研究力竭运动胁迫对不同生境鱼类低氧耐受和热耐受能力的影响, 以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鲤(Cyprinus carpio)为研究对象, 分别测定这3种鲤科鱼类在力竭运动后的临界氧压(Critical oxygen tension, Pcrit)、失衡点(Loss of equilibrium, LOE)、临界代谢率(Critical metabolic rate, CMR)、边际代谢率(Marginal metabolic rate, Marginal MR)和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CT(临界高温, CTmax和临界低温, CTmin)、致死温度LT(致死高温, LTmax和致死低温, LTmin)]。结果显示, 仅CTmin具有体重效应, 其余各参数的体重效应均不显著; 低氧耐受和热耐受各参数在种间差异均显著; 力竭运动胁迫导致了鲤的Pcrit和3种鱼的CMR显著增加, 但致使中华倒刺鲃的LOE显著降低; 同时, 也导致金鱼和中华倒刺鲃的CTmax显著下降; 除了上述鱼种及其对应的实验参数外, 对各鱼种的全体实验参数均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 不同生境鱼类在力竭运动胁迫后低氧耐受和热耐受能力变化具有差异, 且不同鱼类在力竭运动胁迫后, 若再次遭受其他环境因子胁迫时具有不同的生理响应机制,这可能与其能量代谢模式有关。
基于微卫星分析的长丰鲢种质资源遗传监测
罗相忠, 覃维敏, 梁宏伟, 沙航, 邹桂伟
, doi: 10.7541/2022.2021.033
[摘要](2246) [HTML全文](1070) [PDF 824KB](22)
摘要:
长丰鲢(CF)为我国人工培育的鱼类新品种, 自推广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展长丰鲢种质资源遗传监测, 对其优良性状保持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18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鲢(L)和长丰鲢世代间(CF1、CF2和CF3)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 鲢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长丰鲢, 遗传多样性也较长丰鲢丰富。而长丰鲢子代间CF1到CF3平均等位基因数(Na)从5.7222下降到5.0556;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从3.2551下降到3.1461; 平均观测杂合度(Ho)从0.6975下降到0.5407; 平均期望杂合度(He)从0.6422下降到0.6235; 多态信息含量(PIC)从0.5784下降到0.5609。CF1到CF3的遗传参数是逐渐下降, 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 但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仍较高。长丰鲢子代间Fst在0.0160—0.0315, 表明其群体已出现了遗传分化, 但分化程度较低。长丰鲢各世代间遗传距离逐渐增加, 遗传相似度逐渐减小。这表明经过连续3代利用, 长丰鲢CF1到CF3的遗传结构发生了改变, 遗传多样性呈下降趋势, 但遗传多样性水平仍较高。研究结果为长丰鲢进一步优良性状的维持提供了依据。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3 年 6 期封面
2023, 47(6)
[摘要](50) [PDF 1372KB](5)
摘要:
目录
2023 年 6 期目录
[摘要](69) [HTML全文](17) [PDF 624KB](6)
摘要:
水生动物疾病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草鱼呼肠孤病毒VP39蛋白相互作用多肽
龙晨, 徐宁, 谢雅晴, 吕利群
2023, 47(6): 859 -865 doi: 10.7541/2023.2022.0179
[摘要](890) [HTML全文](809) [PDF 943KB](16)
摘要:
VP39是草鱼呼肠孤Ⅲ型病毒(GCRV Genotype Ⅲ, GCRV-Ⅲ)S9基因编码的蛋白, 为研究VP39蛋白在GCRV-Ⅲ感染草鱼细胞过程中行使的生物学功能, 将克隆VP39基因序列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VP39, 通过原核表达得到VP39-HIS融合蛋白; 利用VP39蛋白溶液免疫小鼠, 制备鼠抗VP39多克隆抗体, 通过Western Blot对抗体进行评估; 利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探究GCRV-Ⅲ感染细胞过程中VP39蛋白表达动力学;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VP39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序列并进行分析。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 VP39-HIS融合蛋白可良好溶于PBS中, 蛋白大小约为39 kD; 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实验所制备的VP39多克隆抗体在1﹕10000稀释比例下, 既能识别原核表达的VP39-HIS融合蛋白, 也能识别GCRV-Ⅲ感染CIK细胞后表达的VP39蛋白, 具有良好的效价与特异性; 在病毒侵染过程中, VP39前期表达量较少, 在中后期大量表达;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两条多肽与VP39蛋白有高度亲和性, 经过在NCBI上比对后发现草鱼基因组中有7个基因与筛出的多肽具有同源性, 表明其可能与VP39存在相互作用。研究制备了鼠抗VP39多克隆抗体, 为GCRV-Ⅲ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提供了新的路径; 结合多肽的筛选也为VP39在GCRV-Ⅲ侵染过程中参与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结合侧向流动试纸条快速检测锦鲤疱疹病毒
楚馨, 冯梓钊, 姜有声, 王浩, 吕利群, 许丹
2023, 47(6): 866 -873 doi: 10.7541/2023.2022.0226
[摘要](772) [HTML全文](556) [PDF 1472KB](8)
摘要:
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并适用于临床检测Ⅲ型鲤疱疹病毒(CyHV-3, KHV)的方法, 实验根据KHV SphI-5基因的保守序列片段设计引物及探针, 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PA-LFD)检测KHV。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具恒温扩增及高灵敏度特点, 简化了设备要求的同时又能做到高效检测病毒, 再结合侧向流动试纸条(LFD)将RPA结果快速地可视化, 提高了该疾病的检测效率。结果表明, 在38℃的最适反应温度下, 采用RPA-AGE技术仅需10min便可检测出病原的目标片段, 结合LFD方法仅需5min便可将RPA结果通过试纸条可视化呈现。研究研发的KHV RPA-LFD检测方法简单、快捷, 可为实验条件有限的养殖场快速诊断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多鳞白甲鱼X型凝集素(OmITLN)基因克隆及在抗菌免疫中的功能研究
徐宏洲, 潘奎全, 韩喜盼, 蔡瑛婕, 闫晨阳, 刘成嵘, 王立新, 刘海侠
2023, 47(6): 874 -882 doi: 10.7541/2023.2022.0395
[摘要](758) [HTML全文](337) [PDF 2511KB](11)
摘要:
为探究秦巴山溪半洞穴鱼类——多鳞白甲鱼的先天性免疫因子X型凝集素的免疫功能, 研究从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肝脏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出一种Intelectin基因片段, 通过克隆鉴定获得Intelectin基因cDNA序列全长, 命名为OmITLN; 采用qRT-PCR分析OmITLN基因在健康多鳞白甲鱼8个组织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两个免疫组织的表达情况; 构建OmITLN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 获得OmITLN重组蛋白, 采用ELISA法以及荧光标记法检测OmITLN对病原菌的凝集效果及糖结合情况。结果显示, OmITLN是一种X型凝集素基因, 其cDNA全长960 bp, 编码315个氨基酸。OmITLN蛋白含有1个N端的纤维蛋白原相关结构域(Fibrinogen-Related Domain, FReD)和1个C端Intelectin特异性区域, 不具有信号肽和跨膜区。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 OmITLN与鲫、团头鲂、鳙、草鱼等鲤科鱼类的Intelectin聚为一支, 亲缘关系最近。OmITLN基因在所检测组织均有表达, 且在脾脏和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腹腔注射1.65×107 CFU/尾的嗜水气单胞菌后, OmITLN基因在感染鱼的脾脏和肝脏组织的表达量均呈先上调后下降的趋势, 但表达量达到最高值的时间不同, 表明其两个组织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响应。试验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纯化获得体外重组蛋白OmITLN, OmITLN重组蛋白对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不同程度凝集作用。OmITLN重组蛋白对D-乳糖的结合活性最好, 木糖、D-半乳糖、蔗糖和D-葡萄糖的结合活性次之, 对海藻糖、D-果糖和D-麦芽糖没有结合活性; 对肽聚糖(PGN)的结合活性高于脂多糖 (LPS) 。OmITLN作为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 参与了多鳞白甲鱼应答病原菌感染的防御过程。
罗氏沼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彭鑫, 屠海慧, 罗金萍, 钟镇霄, 蓝璇, 唐琼英, 易少奎, 夏正龙, 蔡缪荧, 杨国梁
2023, 47(6): 883 -894 doi: 10.7541/2023.2022.0335
[摘要](731) [HTML全文](335) [PDF 4611KB](12)
摘要:
为鉴定江苏省高邮市某养殖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发病死亡的病原体, 研究从患病濒死的罗氏沼虾肝胰腺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WSQ-1, 对其进行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 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回归感染实验表明, 分离株WSQ-1对罗氏沼虾有较强致病性, 且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的症状: 感染虾活力减弱, 食欲下降, 肌肉发白; 72h半致死浓度(LD50)为2.51×106 CFU/mL。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其肝胰腺组织病理损伤, 并随感染浓度的增加或感染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低浓度或感染前期结缔组织间隙增大并积聚少量炎性细胞; 继而肝小管管腔变形, 肝细胞空泡化, 部分组织坏死; 高浓度或感染后期肝小管及结缔组织大面积坏死导致不可逆损伤。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该菌携带Acsv、AexT、Act、Aer、GcaT、AcgOmpAI共7个毒力基因, 表明分离菌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 该分离菌对头孢哌酮等16种药物敏感, 对克拉霉素等10种药物耐药, 仅对卡那霉素表现为中度敏感。研究结果可为罗氏沼虾细菌性疾病的病原鉴定及维氏气单胞菌病害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种利用λ Red重组技术在杀鱼爱德华氏菌基因组添加标签的方法
张淑雅, 李端友, 刘莹莉, 贺甜甜, 聂品, 谢海侠
2023, 47(6): 895 -902 doi: 10.7541/2023.2022.0461
[摘要](434) [HTML全文](207) [PDF 1202KB](7)
摘要:
在杀鱼爱德华氏菌病原学研究中, 在动物中制备杀鱼爱德华氏菌蛋白抗体耗时长, 且获得的多克隆或多肽抗体在宿主细胞中特异性差, 背景信号强。为解决这一问题, 对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中建立起来的λ Red基因编辑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建立了在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基因组基因上添加HA标签序列的方法, 为使用标签抗体研究杀鱼爱德华氏菌基因功能提供便利。λ Red重组系统利用同源线性DNA片段与基因组DNA进行重组。即以质粒pSU315为模板, 在引物上引入目的基因的特异性序列, 扩增FRT序列和抗生素抗性基因; 以获得的PCR产物转化携带pKD46的杀鱼爱德华氏菌, 在pKD46表达的λ噬菌体的3个重组蛋白(Exo、Beta和Gam)作用下, PCR产物与杀鱼爱德华氏菌基因组发生同源重组, 获得引入了抗生素抗性的靶基因缺失或靶基因携带标签序列的菌株; 接着利用pKD46的温敏型特性, 消除引入的pKD46; 最后向杀鱼爱德华氏菌引入文章构建的表达Flp重组酶的质粒pKD46-flp, 在FLP作用下, 两个FRT位点之间发生重组, 消除抗生素抗性基因和一个FRT位点, 获得携带一个FRT位点序列、靶基因缺失或靶基因添加标签序列的杀鱼爱德华氏菌菌株。该遗传操作平台的建立为杀鱼爱德华氏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亦为其他水产病原细菌遗传操作方法的建立提供借鉴。
西藏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
潘瑛子, 扎西拉姆
2023, 47(6): 903 -909 doi: 10.7541/2023.2022.0144
[摘要](805) [HTML全文](719) [PDF 888KB](8)
摘要:
为研究西藏羊卓雍错Yamdrok Lake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 探索寄生虫与西藏高原环境和独特的鱼类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肠道寄生蠕虫为对象, 于2020年7月对180尾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 [雌性120尾, 雄性60尾, 全长22.20—49.20 cm, 平均全长(36.76±4.18) cm, 体重77.3—896.7 g, 平均体重(425.92±148.27) g]进行了剖检, 对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生态进行了分析。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由5个物种构成, 分别为聂氏似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聂氏似短节绦虫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平均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新棘吻虫未定种、束首线虫未定种、异肉吸虫未定种和对盲囊线虫。群落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59,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26, 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3, 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为0.50, 优势物种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有4组物种间存在正关联, 关联性从高到代依次为: 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新棘吻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束首线虫未定种。其他寄生蠕虫物种两两不存在种间关联。从感染与否看, 被感染的宿主数量超过采样群体宿主数量的一半, 其中, 以感染1种寄生虫的宿主出现频次最高, 感染2种寄生虫的宿主出现频次也较高, 3种和4种寄生虫共同感染的宿主出现频次明显降低, 未发现5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宿主。与同位于西藏南部, 并曾经相连的哲古措Chugutso Lake相比, 两个湖泊尽管地理位置相近, 宿主鱼类种类相同, 寄生蠕虫物种组成一致, 但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具有自身特点, 即更高的平均丰度, 绝大部分寄生蠕虫种群也具有更高的感染率, 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也与哲古措不同。种间关联被用来判断肠道寄生蠕虫群落中各种群两两间是否存在共存或排斥关系, 即种间亲和性。在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中, 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种间亲和性最高。但这种关系并不稳定, 会随着水生态环境和群落中物种组成等的变化而变化。共感染的宿主出现频次变化提示, 随着一个亚群落中物种数的增加, 种间的相互作用越大, 保持共存也越难。
紫黑翼蚌钩介幼虫在不同规格寄主鱼寄生效果及对寄主鱼营养指标的影响
马学艳, 梁建超, 金武, 吕国华, 顾若波, 徐跑, 华丹, 闻海波
2023, 47(6): 910 -916 doi: 10.7541/2023.2022.0049
[摘要](1072) [HTML全文](508) [PDF 862KB](5)
摘要:
为提高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繁殖效率, 探讨寄生对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营养指标的影响, 实验通过比较钩介幼虫脱落数量, 测试了不同规格寄主鱼的寄生效果, 分析了寄生对寄主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 大规格组每尾鱼脱落数显著高于小规格组(P<0.05), 小规格组每千克寄生鱼平均脱落稚贝数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 寄生导致肌肉中肌酐显著升高(P<0.05),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显著降低(P<0.05), 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寄生组灰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寄生组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粗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寄生组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其他氨基酸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寄生组月桂酸(C12:0)和花生一烯酸(C20: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其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 小规格寄主鱼更适合实际生产使用; 寄生对淡水石首鱼营养指标的影响较小。
长江安庆段刀鲚寄生线虫群落结构及感染特征
代培, 马凤娇, 田佳丽, 王银平, 杨彦平, 刘凯
2023, 47(6): 917 -923 doi: 10.7541/2023.2022.0099
[摘要](502) [HTML全文](264) [PDF 1207KB](6)
摘要:
为理清刀鲚(Coilia nasus)洄游时间与体内寄生线虫的关系, 于2018年4—7月在长江安庆段调查了刀鲚寄生线虫的感染情况及群落结构。结果显示, 刀鲚线虫感染率为96.0%, 平均感染强度为8.06±7.26, 平均感染丰度为7.74±7.29。经ITS分子标记共鉴定出7种线虫, 其中异尖属2种, 宫脂属4种, 针晶蛔属1种, 均为海水性寄生虫, 可作为刀鲚有海水生活经历的生物标记。其中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的感染率最高, 为84.5%, 其次为内弯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duncum)(31.0%), 二者的感染强度和感染丰度也较高, 其中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6.40±6.08和2.81±2.49, 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5.41±6.05和0.87±1.90; 派氏异尖线虫感染丰度和感染强度在洄游早期呈上升趋势, 到6月下旬稍有降低但不显著(P>0.05), 内弯宫脂线虫感染丰度和强度则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刀鲚寄生线虫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洄游时间也有所差异, 其中刀鲚感染线虫的平均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 但优势物种一直是派氏异尖线虫, 且其在肠道和幽门盲囊的寄生数量占比分别为46.13%和30.02%。研究结果将为后期开展线虫寄生对刀鲚种群补充的影响提供参考, 同时也为利用寄生虫标记来研究刀鲚洄游生态学提供一种新方法。
色林错裸鲤感染匙形双穴吸虫的种群动态和寄生偏好
潘瑛子
2023, 47(6): 924 -930 doi: 10.7541/2023.2022.0143
[摘要](1003) [HTML全文](689) [PDF 906KB](10)
摘要:
文章通过种群动态研究匙形双穴吸虫感染在时空上的变化, 并研究该虫感染是否存在对宿主性别、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寄生偏好性, 摸清匙形双穴吸虫在色林错裸鲤中的感染情况, 分析种群消长原因, 探究其生活史策略。跨年按不同季节采捕色林错裸鲤, 记录全长、体重和性别, 采集并统计匙形双穴吸虫囊蚴数量, 计算不同时空下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 通过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判断不同性别宿主、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感染数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 以检验匙形双穴吸虫是否存在寄生偏好。共剖检色林错裸鲤165尾[全长28.7—49.5 cm, 平均全长(37.9±4.0) cm, 体重196.9—827.2 g, 平均体重(473.3±127.9) g, 包括雌性82尾, 雄性83尾], 共检出匙形双穴吸虫515只, 最大寄生量为32只/尾。在时间上, 匙形双穴吸虫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在2020年夏季最高, 秋季和春季呈下降趋势, 2021年夏季感染率下降, 平均丰度却呈上升趋势, 2021年秋季与2020年秋季感染率与平均丰度较为接近。在空间上, 根据色林错裸鲤全长范围, 以5 cm为分组间隔, 将其分为5个全长组, 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在25 cm≤TL<30 cm全长组最低, 在30 cm≤TL<35 cm、35 cm≤TL<40 cm和40 cm≤TL<45 cm全长组均较为接近, 在45 cm≤TL<50 cm全长组出现了较大的上升。匙形双穴吸虫对色林错裸鲤的感染, 在不同性别的宿主中不存在偏好, 对宿主的左右眼也不存在偏好性, 但在晶状体和玻璃体中存在明显的偏好性, 更多寄生于晶状体中。匙形双穴吸虫种群消长的季节动态, 与水温等环境因素、候鸟的迁徙时间和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随着鱼类宿主全长的增长, 眼睛体积增加, 可容纳数量更多的复口吸虫, 长期积累性接触也使感染数目更多。在45 cm≤TL<50 cm全长组出现了较大的上升, 可能是因为更大的体型代表着更大的表面积, 不仅可受到更多尾蚴的入侵, 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色林错裸鲤在不断增加的感染水平下保持生存, 从而积累更多的匙形双穴吸虫。匙形双穴吸虫感染色林错裸鲤的寄生偏好, 是适应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生活史策略, 有利于种群的传播和繁衍。
水生动物行为
水下噪音对杂交鲟行为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高跃, 刘春华, 姜泽建, 郑跃平, 徐嘉楠, 范厚勇, 王有基, 胡梦红
2023, 47(6): 931 -939 doi: 10.7541/2023.2022.0106
[摘要](1814) [HTML全文](614) [PDF 1265KB](27)
摘要:
为探究水下噪音对杂交鲟行为变化(游泳速率、摄食速率、空间分布)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在(145±5) dB, 400 Hz的噪音条件下对杂交鲟进行了0、24h、48h、7d和14d 的噪音刺激, 随后置于无胁迫噪音的自然环境中恢复48h。结果显示, 噪音刺激后杂交鲟游泳速度和摄食速度显著减慢, 空间分布发生改变, 噪音刺激开始时杂交鲟聚集于远离噪音源的一侧, 3min后却逐渐接近噪音源。噪音对杂交鲟的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无显著性影响; 不同时间段的各组肠道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存在差异, 且随时间变化优势种群反复改变; 以上微生物分析结果通过COG预测显示, 噪音胁迫48h和7d时“细胞信号传递过程”, “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及“氨基酸的运输和代谢功能”显著低于其他组。结果表明, 噪音对杂交鲟摄食速率、游泳速率及空间分布影响显著, 改变了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占比, 影响了其氨基酸代谢等多条生命活动相关通路。实验模拟了水下各类噪音源的混合噪音对杂交鲟行为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为探讨杂交鲟的健康生态养殖和逆境生理响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不同体质量和饥饿程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熊玉宇, 陈雷, 李莹, 魏涛, 房鼎航, 王素云, 于晓明
2023, 47(6): 940 -949 doi: 10.7541/2023.2022.0276
[摘要](688) [HTML全文](488) [PDF 1450KB](5)
摘要:
为了考察不同体质量和饥饿程度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的游泳能力, 利用行为生态学方法, 测定了不同体质量(0.22—3.31 g)和饥饿天数(1d、3d、6d和9d)下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绝对临界游速(Ucrit, cm/s)、相对临界游速(Ucrit’, 体长/s, BL/s)、偏好游速(Upref, cm/s)、6个流速区域(2—36 cm/s)下停留时间百分比(Pt, %)、偏好区域平均流速(Vmean, cm/s)和总游泳距离(D1h, m)等游泳行为指标。结果显示, 体质量和饥饿显著影响红鳍东方鲀幼鱼的UcritUcrit’、PtVmeanD1h。随体质量增加, 实验鱼的UcritUprefVmeanD1h均逐渐升高, 而Ucrit’则逐渐降低。随饥饿天数增加, 实验鱼的UcritUcrit’、UprefVmeanD1h均逐渐降低。结果表明, 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游泳能力与体质量正相关, 而与饥饿程度负相关。大规格且营养状况好的红鳍东方鲀苗种游泳能力更强, 摄食和躲避敌害的成功率可能更高, 这有利于提高其放流后的存活率。研究结果可为红鳍东方鲀增殖放流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资料。
禁食对胭脂鱼幼鱼游泳能力、热耐受能力和自发运动的影响
黄悌基, 李秀明, 樊美黠, 付世建
2023, 47(6): 950 -957 doi: 10.7541/2023.2022.0307
[摘要](703) [HTML全文](479) [PDF 1178KB](13)
摘要:
为了考察1—2周禁食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游泳能力、热耐受能力和自发运动的影响, 以胭脂鱼幼鱼[体质量(3.26±0.64) g, 体长(5.32±0.32) cm]为实验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1周禁食组和2周禁食组测定其有氧运动能力及其代谢、热耐受能力和自发运动行为相关参数。结果发现: 1周禁食组和2周禁食组的静止代谢和临界游泳速度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其最大代谢率、代谢空间、单位位移能量消耗、头高/头长及体高/体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1周禁食组和2周禁食组的临界低温和致死低温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其临界高温和致死高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周禁食组和2周禁食组的运动总距离、平均运动速度和运动时间百分比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 胭脂鱼幼鱼采取有氧运动能力和自发运动行为的维持策略应对1—2周禁食胁迫, 这可能有利于维持其日常的觅食活动。此外, 尽管对低温耐受没有显著影响, 但1—2周的禁食显著提高了胭脂鱼幼鱼的高温耐受能力。
营养状态和代谢范围对锦鲫幼鱼群体行为的影响
凌鸿, 王春花, 付世建, 曾令清
2023, 47(6): 958 -972 doi: 10.7541/2023.2022.0339
[摘要](717) [HTML全文](539) [PDF 1591KB](16)
摘要:
为考察营养状态和代谢范围对鱼类群体行为的影响, 研究以锦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 在(25.4±0.2)℃条件下先测定其摄食代谢和能量代谢(标准代谢率, SMR; 最大代谢率, MMR)计算代谢范围(AS=MMR–SMR), 再测定5个“营养-AS”处理组的锦鲫鱼群体中的个体空间位置、摄食量及个体特征(如个体游泳速度和加速度)和群体特征(如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个体间距离、最近邻距离和群体极性)。研究发现: 营养状态、饥饿、代谢范围、摄食和消化对鱼群中的个体空间位置均无影响。饥饿和消化对锦鲫群体的凝聚力并无影响, 但饥饿降低该种鱼群体协调性的现象仅在消化期间存在, 即群体中个体食物获取能力导致消化策略并非相同, 由此引发个体游泳运动同步性更加紊乱, 最终导致群体协调性下降。在正常营养状态的锦鲫群体中, 群体前部的空间可赋予个体获得更多食物资源的生态收益, 但饥饿消除该群体中个体空间分布生态收益的异质性。对照组摄食量与摄食水平与预测剩余的AS呈负相关, 饥饿组摄食量与摄食水平与预测剩余的AS不相关。研究表明: 在正常营养状态的锦鲫群体中, 群体前部的空间可赋予个体获得更多食物资源的生态收益, 但饥饿消除该群体中个体空间分布生态收益的异质性。饥饿和消化对锦鲫群体的凝聚力并无影响, 但饥饿降低该种鱼群体协调性的现象仅在消化期间存在, 即群体中个体食物获取能力导致消化策略并非相同, 由此引发个体游泳运动同步性更加紊乱, 最终导致群体协调性下降。
不同流速对许氏平鲉生长及行为的影响
王婕, 张佳, 张旭, 李海霞, 胡雨, 马真
2023, 47(6): 973 -981 doi: 10.7541/2023.2022.0363
[摘要](681) [HTML全文](403) [PDF 1193KB](11)
摘要:
文章以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不同流速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性能和行为表现的影响。实验共设置4个流速处理组, 分别为0(C组)、0.5 BL/s(L组)、1.5 BL/s(M组)和2.5 BL/s(H组), 实验周期为43d。研究共监测与分析了8个行为指标, 并将其归为运动参数(平均速度和最大加速度)、偏好区域(内、中和外圈累计停留时间)和活动状态(最大轮替次数、活跃性和身体接触)等3类行为状态。结果表明: (1)在整个实验周期中, M组和L组的终体长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 M组的终体重、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2) 在实验30d后, M组和H组的外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低于C组和L组(P<0.05), 且M组中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 H组的中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 其内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 且各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M组的最大加速度显著高于C组和L组(P<0.05), 且36d后, M组的平均速度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处理(P<0.05)。综上所述, M组(1.5 BL/s)流速能够促进许氏平鲉的生长, 此外, 流速的变化显著影响着许氏平鲉在不同圈层圈的累计停留时间、区域间轮替次数、活跃性和身体接触等行为特征, 可以将区域偏好及活动状态等指标作为评价许氏平鲉应对不同流速条件的行为响应指标。
稻虾田黄鳝的食物组成及其对克氏原螯虾捕食强度研究
黄路全, 徐聚臣, 范泽宇, 黄涛, 吕亚兵, 侯杰, 何绪刚
2023, 47(6): 982 -988 doi: 10.7541/2023.2022.0285
[摘要](662) [HTML全文](332) [PDF 1025KB](12)
摘要:
文章研究了稻田黄鳝(Monopterus albus)天然饵料生物资源、稻田黄鳝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捕食选择及不同投喂策略下黄鳝对克氏原螯虾的捕食强度, 旨在为构建与优化稻-虾-鳝综合种养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稻田中黄鳝天然饵料生物种类丰富, 达16种(属); 克氏原螯虾是黄鳝最喜猎物, 其次为米虾, 再次为蚯蚓和水生寡毛类; 稻田黄鳝自然生长期间, 其胃和肠前端食物团中, 克氏原螯虾重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其他猎物, 其中8月份占比最大, 达93.90%, 4月份占比最小, 为76.85%; 当克氏原螯虾为唯一食物时, 每尾大规格成鳝(≥200 g)日均捕食量为(1.63±0.065) g; 当克氏原螯虾、米虾和蚯蚓作为食物时, 黄鳝主要捕食克氏原螯虾且不捕食蚯蚓, 对三者的选择指数分别为0.066、–0.266和–1; 若以克氏原螯虾、鱼糜-饲料为食物时, 黄鳝主要摄食鱼糜-饲料, 极少捕食克氏原螯虾, 对两者的选择指数分别为–0.846和0.591。
鱼群中饥饿个体比例和模拟捕食风险对德玛森小岩鲷群体行为的影响
张娜, 李佳倩, 付成, 付世建
2023, 47(6): 989 -996 doi: 10.7541/2023.2022.0378
[摘要](433) [HTML全文](242) [PDF 1711KB](7)
摘要:
研究旨在探讨同质(所有个体均正常摄食或饥饿)或异质(由不同饥饿个体比例组成的鱼群)鱼群的隐蔽所利用及觅食行为差异, 以及上述行为对模拟捕食刺激的响应。实验选取喜好集群的德玛森小岩鲷(Chindongo demasoni)幼鱼为研究对象, 以设置了隐蔽所臂和食物臂的六臂迷宫为竞技场, 考察不同饥饿个体比例鱼群(8尾成员, 分别为8F0S、7F1S、4F4S、1F7S和0F8S, F为正常投喂个体, S为饥饿个体), 在自发状态及遭遇模拟捕食刺激下在迷宫不同区域的分布和成群动态。研究发现: (1)8F0S鱼群偏好隐蔽所臂; 随着鱼群饥饿个体成员比例上升, 鱼群在食物臂分布呈线性增加趋势, 0F8S鱼群在隐蔽所臂和食物臂的分布已不再存在差异; (2)隐蔽所臂的鱼群成群频率随饥饿鱼比例的上升呈下降趋势, 但食物臂的鱼群成群频率并未随饥饿鱼比例上升而上升, 且鱼群单次持续时间和总体时间占比均不受鱼群内部饥饿个体占比的影响; (3)模拟捕食刺激导致实验鱼在隐蔽所臂分布显著上升, 应激状态下几乎所有集群均发生在隐蔽所臂, 且该变化不受鱼群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 (1)在陌生环境下德玛森小岩鲷的行为策略是优先避敌, 其次才是营养需求; (2)在实验条件下德玛森小岩鲷的集群行为可能主要由多数群体成员共同决定。
南美白对虾快速游动发声特征及其信息利用研究
李钊丞, 项盛羽, 沈梦庭, 王秀秀, 张日新, 曹正良
2023, 47(6): 997 -1006 doi: 10.7541/2023.2022.0303
[摘要](536) [HTML全文](317) [PDF 3930KB](6)
摘要:
为了掌握对虾游动发声规律及其信息的利用可能, 文章以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游动行为的发声信号特征。首先, 在实验室黑暗条件下利用短时光源刺激南美白对虾, 采集两种规格(小: 4—6 cm; 大: 10—11 cm)对虾的快速游动发声信号, 并分析得出: 小规格对虾的主峰值频率约为250 Hz, 并有次主峰频率约425 Hz; 大规格对虾有约70 Hz主峰频率与约15 Hz的次主峰频率。其次, 确定了游动行为中甩尾弹射的发声信号及其特征, 其中心频率及频带范围均与快速游动发声信号的特征有明显差别。最后, 对比养殖现场环境的水下声音信息发现: 快速游动发声与背景噪声频域特征类似, 部分信号被覆盖; 对虾弹射发声信号可以清晰辨别, 虽与实验室相比该信号的能量集中频率、频率主峰及次主峰频率更低且频率范围要更小, 但其频谱及时频的信号特点与实验室信号有一定的关联性(持续时间均约为0.01s、能量的频率分布均集中于2—3 kHz)。因此, 对虾在游动中的弹射发声信号可作为养殖中监测对虾行为的生物声学信息, 有助于以声学信号监测对虾行为异常和判断生长状况的应用开发。
综述
鱼类卵子质量研究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焦圣博, 何牡丹, 孙永华
2023, 47(6): 1007 -1024 doi: 10.7541/2023.2022.0454
[摘要](1350) [HTML全文](257) [PDF 1419KB](59)
摘要:
卵子质量(卵质)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特性, 是决定雌性动物生殖能力的主要因素。鱼类卵质通常指卵子的受精能力及支持胚胎正常发育的能力, 它直接关系到受精卵的形成、胚胎的早期发育及仔、稚、幼鱼的成活与生长, 是决定鱼类繁育成功和养殖效率的首要环节。对卵质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估, 提升卵子质量, 以获得大量高质量的成熟卵, 是水产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理论上, 鱼类的卵质由卵子中所储存的所有母源物质的集合及其时空分布格局所共同决定。文章综述了鱼类卵子的发生和成熟及鱼类卵质评估标准的研究现状, 重点评述了以斑马鱼为模型所开展的母源因子对卵子质量的调控研究。最后, 提出了鱼类卵质研究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即需要重点研究卵原细胞-卵母细胞转换、卵母细胞-卵子转换、卵-胚转换、胚胎-仔鱼转换、仔-稚鱼转换等决定卵质和受到卵质影响的关键生物学事件。

征稿信息X

版权所有:《水生生物学报》编辑部 鄂ICP备05003091号-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南路7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电话:027-68780701 电子邮箱:acta@ihb.ac.cn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