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
VP39是草鱼呼肠孤Ⅲ型病毒(GCRV Genotype Ⅲ, GCRV-Ⅲ)S9基因编码的蛋白, 为研究VP39蛋白在GCRV-Ⅲ感染草鱼细胞过程中行使的生物学功能, 将克隆VP39基因序列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VP39, 通过原核表达得到VP39-HIS融合蛋白; 利用VP39蛋白溶液免疫小鼠, 制备鼠抗VP39多克隆抗体, 通过Western Blot对抗体进行评估; 利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探究GCRV-Ⅲ感染细胞过程中VP39蛋白表达动力学;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VP39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序列并进行分析。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 VP39-HIS融合蛋白可良好溶于PBS中, 蛋白大小约为39 kD; 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实验所制备的VP39多克隆抗体在1﹕10000稀释比例下, 既能识别原核表达的VP39-HIS融合蛋白, 也能识别GCRV-Ⅲ感染CIK细胞后表达的VP39蛋白, 具有良好的效价与特异性; 在病毒侵染过程中, VP39前期表达量较少, 在中后期大量表达;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两条多肽与VP39蛋白有高度亲和性, 经过在NCBI上比对后发现草鱼基因组中有7个基因与筛出的多肽具有同源性, 表明其可能与VP39存在相互作用。研究制备了鼠抗VP39多克隆抗体, 为GCRV-Ⅲ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提供了新的路径; 结合多肽的筛选也为VP39在GCRV-Ⅲ侵染过程中参与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并适用于临床检测Ⅲ型鲤疱疹病毒(CyHV-3, KHV)的方法, 实验根据KHV SphI-5基因的保守序列片段设计引物及探针, 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PA-LFD)检测KHV。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具恒温扩增及高灵敏度特点, 简化了设备要求的同时又能做到高效检测病毒, 再结合侧向流动试纸条(LFD)将RPA结果快速地可视化, 提高了该疾病的检测效率。结果表明, 在38℃的最适反应温度下, 采用RPA-AGE技术仅需10min便可检测出病原的目标片段, 结合LFD方法仅需5min便可将RPA结果通过试纸条可视化呈现。研究研发的KHV RPA-LFD检测方法简单、快捷, 可为实验条件有限的养殖场快速诊断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为探究秦巴山溪半洞穴鱼类——多鳞白甲鱼的先天性免疫因子X型凝集素的免疫功能, 研究从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肝脏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出一种Intelectin基因片段, 通过克隆鉴定获得Intelectin基因cDNA序列全长, 命名为OmITLN; 采用qRT-PCR分析OmITLN基因在健康多鳞白甲鱼8个组织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两个免疫组织的表达情况; 构建OmITLN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 获得OmITLN重组蛋白, 采用ELISA法以及荧光标记法检测OmITLN对病原菌的凝集效果及糖结合情况。结果显示, OmITLN是一种X型凝集素基因, 其cDNA全长960 bp, 编码315个氨基酸。OmITLN蛋白含有1个N端的纤维蛋白原相关结构域(Fibrinogen-Related Domain, FReD)和1个C端Intelectin特异性区域, 不具有信号肽和跨膜区。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 OmITLN与鲫、团头鲂、鳙、草鱼等鲤科鱼类的Intelectin聚为一支, 亲缘关系最近。OmITLN基因在所检测组织均有表达, 且在脾脏和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腹腔注射1.65×107 CFU/尾的嗜水气单胞菌后, OmITLN基因在感染鱼的脾脏和肝脏组织的表达量均呈先上调后下降的趋势, 但表达量达到最高值的时间不同, 表明其两个组织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响应。试验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纯化获得体外重组蛋白OmITLN, OmITLN重组蛋白对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不同程度凝集作用。OmITLN重组蛋白对D-乳糖的结合活性最好, 木糖、D-半乳糖、蔗糖和D-葡萄糖的结合活性次之, 对海藻糖、D-果糖和D-麦芽糖没有结合活性; 对肽聚糖(PGN)的结合活性高于脂多糖 (LPS) 。OmITLN作为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 参与了多鳞白甲鱼应答病原菌感染的防御过程。
为鉴定江苏省高邮市某养殖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发病死亡的病原体, 研究从患病濒死的罗氏沼虾肝胰腺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WSQ-1, 对其进行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 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回归感染实验表明, 分离株WSQ-1对罗氏沼虾有较强致病性, 且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的症状: 感染虾活力减弱, 食欲下降, 肌肉发白; 72h半致死浓度(LD50)为2.51×106 CFU/mL。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其肝胰腺组织病理损伤, 并随感染浓度的增加或感染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低浓度或感染前期结缔组织间隙增大并积聚少量炎性细胞; 继而肝小管管腔变形, 肝细胞空泡化, 部分组织坏死; 高浓度或感染后期肝小管及结缔组织大面积坏死导致不可逆损伤。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该菌携带Acsv、AexT、Act、Aer、GcaT、Acg和OmpAI共7个毒力基因, 表明分离菌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 该分离菌对头孢哌酮等16种药物敏感, 对克拉霉素等10种药物耐药, 仅对卡那霉素表现为中度敏感。研究结果可为罗氏沼虾细菌性疾病的病原鉴定及维氏气单胞菌病害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在杀鱼爱德华氏菌病原学研究中, 在动物中制备杀鱼爱德华氏菌蛋白抗体耗时长, 且获得的多克隆或多肽抗体在宿主细胞中特异性差, 背景信号强。为解决这一问题, 对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中建立起来的λ Red基因编辑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建立了在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基因组基因上添加HA标签序列的方法, 为使用标签抗体研究杀鱼爱德华氏菌基因功能提供便利。λ Red重组系统利用同源线性DNA片段与基因组DNA进行重组。即以质粒pSU315为模板, 在引物上引入目的基因的特异性序列, 扩增FRT序列和抗生素抗性基因; 以获得的PCR产物转化携带pKD46的杀鱼爱德华氏菌, 在pKD46表达的λ噬菌体的3个重组蛋白(Exo、Beta和Gam)作用下, PCR产物与杀鱼爱德华氏菌基因组发生同源重组, 获得引入了抗生素抗性的靶基因缺失或靶基因携带标签序列的菌株; 接着利用pKD46的温敏型特性, 消除引入的pKD46; 最后向杀鱼爱德华氏菌引入文章构建的表达Flp重组酶的质粒pKD46-flp, 在FLP作用下, 两个FRT位点之间发生重组, 消除抗生素抗性基因和一个FRT位点, 获得携带一个FRT位点序列、靶基因缺失或靶基因添加标签序列的杀鱼爱德华氏菌菌株。该遗传操作平台的建立为杀鱼爱德华氏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亦为其他水产病原细菌遗传操作方法的建立提供借鉴。
为研究西藏羊卓雍错Yamdrok Lake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 探索寄生虫与西藏高原环境和独特的鱼类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肠道寄生蠕虫为对象, 于2020年7月对180尾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 [雌性120尾, 雄性60尾, 全长22.20—49.20 cm, 平均全长(36.76±4.18) cm, 体重77.3—896.7 g, 平均体重(425.92±148.27) g]进行了剖检, 对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生态进行了分析。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由5个物种构成, 分别为聂氏似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聂氏似短节绦虫、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平均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新棘吻虫未定种、束首线虫未定种、异肉吸虫未定种和对盲囊线虫。群落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59,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26, 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3, 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为0.50, 优势物种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有4组物种间存在正关联, 关联性从高到代依次为: 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新棘吻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束首线虫未定种。其他寄生蠕虫物种两两不存在种间关联。从感染与否看, 被感染的宿主数量超过采样群体宿主数量的一半, 其中, 以感染1种寄生虫的宿主出现频次最高, 感染2种寄生虫的宿主出现频次也较高, 3种和4种寄生虫共同感染的宿主出现频次明显降低, 未发现5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宿主。与同位于西藏南部, 并曾经相连的哲古措Chugutso Lake相比, 两个湖泊尽管地理位置相近, 宿主鱼类种类相同, 寄生蠕虫物种组成一致, 但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具有自身特点, 即更高的平均丰度, 绝大部分寄生蠕虫种群也具有更高的感染率, 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也与哲古措不同。种间关联被用来判断肠道寄生蠕虫群落中各种群两两间是否存在共存或排斥关系, 即种间亲和性。在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中, 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种间亲和性最高。但这种关系并不稳定, 会随着水生态环境和群落中物种组成等的变化而变化。共感染的宿主出现频次变化提示, 随着一个亚群落中物种数的增加, 种间的相互作用越大, 保持共存也越难。
为提高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繁殖效率, 探讨寄生对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营养指标的影响, 实验通过比较钩介幼虫脱落数量, 测试了不同规格寄主鱼的寄生效果, 分析了寄生对寄主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 大规格组每尾鱼脱落数显著高于小规格组(P<0.05), 小规格组每千克寄生鱼平均脱落稚贝数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 寄生导致肌肉中肌酐显著升高(P<0.05),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显著降低(P<0.05), 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寄生组灰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寄生组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粗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寄生组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其他氨基酸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寄生组月桂酸(C12:0)和花生一烯酸(C20: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其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 小规格寄主鱼更适合实际生产使用; 寄生对淡水石首鱼营养指标的影响较小。
为理清刀鲚(Coilia nasus)洄游时间与体内寄生线虫的关系, 于2018年4—7月在长江安庆段调查了刀鲚寄生线虫的感染情况及群落结构。结果显示, 刀鲚线虫感染率为96.0%, 平均感染强度为8.06±7.26, 平均感染丰度为7.74±7.29。经ITS分子标记共鉴定出7种线虫, 其中异尖属2种, 宫脂属4种, 针晶蛔属1种, 均为海水性寄生虫, 可作为刀鲚有海水生活经历的生物标记。其中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的感染率最高, 为84.5%, 其次为内弯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duncum)(31.0%), 二者的感染强度和感染丰度也较高, 其中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6.40±6.08和2.81±2.49, 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5.41±6.05和0.87±1.90; 派氏异尖线虫感染丰度和感染强度在洄游早期呈上升趋势, 到6月下旬稍有降低但不显著(P>0.05), 内弯宫脂线虫感染丰度和强度则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刀鲚寄生线虫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洄游时间也有所差异, 其中刀鲚感染线虫的平均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 但优势物种一直是派氏异尖线虫, 且其在肠道和幽门盲囊的寄生数量占比分别为46.13%和30.02%。研究结果将为后期开展线虫寄生对刀鲚种群补充的影响提供参考, 同时也为利用寄生虫标记来研究刀鲚洄游生态学提供一种新方法。
文章通过种群动态研究匙形双穴吸虫感染在时空上的变化, 并研究该虫感染是否存在对宿主性别、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寄生偏好性, 摸清匙形双穴吸虫在色林错裸鲤中的感染情况, 分析种群消长原因, 探究其生活史策略。跨年按不同季节采捕色林错裸鲤, 记录全长、体重和性别, 采集并统计匙形双穴吸虫囊蚴数量, 计算不同时空下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 通过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判断不同性别宿主、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感染数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 以检验匙形双穴吸虫是否存在寄生偏好。共剖检色林错裸鲤165尾[全长28.7—49.5 cm, 平均全长(37.9±4.0) cm, 体重196.9—827.2 g, 平均体重(473.3±127.9) g, 包括雌性82尾, 雄性83尾], 共检出匙形双穴吸虫515只, 最大寄生量为32只/尾。在时间上, 匙形双穴吸虫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在2020年夏季最高, 秋季和春季呈下降趋势, 2021年夏季感染率下降, 平均丰度却呈上升趋势, 2021年秋季与2020年秋季感染率与平均丰度较为接近。在空间上, 根据色林错裸鲤全长范围, 以5 cm为分组间隔, 将其分为5个全长组, 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在25 cm≤TL<30 cm全长组最低, 在30 cm≤TL<35 cm、35 cm≤TL<40 cm和40 cm≤TL<45 cm全长组均较为接近, 在45 cm≤TL<50 cm全长组出现了较大的上升。匙形双穴吸虫对色林错裸鲤的感染, 在不同性别的宿主中不存在偏好, 对宿主的左右眼也不存在偏好性, 但在晶状体和玻璃体中存在明显的偏好性, 更多寄生于晶状体中。匙形双穴吸虫种群消长的季节动态, 与水温等环境因素、候鸟的迁徙时间和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随着鱼类宿主全长的增长, 眼睛体积增加, 可容纳数量更多的复口吸虫, 长期积累性接触也使感染数目更多。在45 cm≤TL<50 cm全长组出现了较大的上升, 可能是因为更大的体型代表着更大的表面积, 不仅可受到更多尾蚴的入侵, 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色林错裸鲤在不断增加的感染水平下保持生存, 从而积累更多的匙形双穴吸虫。匙形双穴吸虫感染色林错裸鲤的寄生偏好, 是适应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生活史策略, 有利于种群的传播和繁衍。
为探究水下噪音对杂交鲟行为变化(游泳速率、摄食速率、空间分布)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在(145±5) dB, 400 Hz的噪音条件下对杂交鲟进行了0、24h、48h、7d和14d 的噪音刺激, 随后置于无胁迫噪音的自然环境中恢复48h。结果显示, 噪音刺激后杂交鲟游泳速度和摄食速度显著减慢, 空间分布发生改变, 噪音刺激开始时杂交鲟聚集于远离噪音源的一侧, 3min后却逐渐接近噪音源。噪音对杂交鲟的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无显著性影响; 不同时间段的各组肠道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存在差异, 且随时间变化优势种群反复改变; 以上微生物分析结果通过COG预测显示, 噪音胁迫48h和7d时“细胞信号传递过程”, “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及“氨基酸的运输和代谢功能”显著低于其他组。结果表明, 噪音对杂交鲟摄食速率、游泳速率及空间分布影响显著, 改变了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占比, 影响了其氨基酸代谢等多条生命活动相关通路。实验模拟了水下各类噪音源的混合噪音对杂交鲟行为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为探讨杂交鲟的健康生态养殖和逆境生理响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为了考察不同体质量和饥饿程度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的游泳能力, 利用行为生态学方法, 测定了不同体质量(0.22—3.31 g)和饥饿天数(1d、3d、6d和9d)下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绝对临界游速(Ucrit, cm/s)、相对临界游速(Ucrit’, 体长/s, BL/s)、偏好游速(Upref, cm/s)、6个流速区域(2—36 cm/s)下停留时间百分比(Pt, %)、偏好区域平均流速(Vmean, cm/s)和总游泳距离(D1h, m)等游泳行为指标。结果显示, 体质量和饥饿显著影响红鳍东方鲀幼鱼的Ucrit、Ucrit’、Pt、Vmean和D1h。随体质量增加, 实验鱼的Ucrit、Upref、Vmean和D1h均逐渐升高, 而Ucrit’则逐渐降低。随饥饿天数增加, 实验鱼的Ucrit、Ucrit’、Upref、Vmean和D1h均逐渐降低。结果表明, 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游泳能力与体质量正相关, 而与饥饿程度负相关。大规格且营养状况好的红鳍东方鲀苗种游泳能力更强, 摄食和躲避敌害的成功率可能更高, 这有利于提高其放流后的存活率。研究结果可为红鳍东方鲀增殖放流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资料。
为了考察1—2周禁食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游泳能力、热耐受能力和自发运动的影响, 以胭脂鱼幼鱼[体质量(3.26±0.64) g, 体长(5.32±0.32) cm]为实验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1周禁食组和2周禁食组测定其有氧运动能力及其代谢、热耐受能力和自发运动行为相关参数。结果发现: 1周禁食组和2周禁食组的静止代谢和临界游泳速度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其最大代谢率、代谢空间、单位位移能量消耗、头高/头长及体高/体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1周禁食组和2周禁食组的临界低温和致死低温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其临界高温和致死高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周禁食组和2周禁食组的运动总距离、平均运动速度和运动时间百分比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 胭脂鱼幼鱼采取有氧运动能力和自发运动行为的维持策略应对1—2周禁食胁迫, 这可能有利于维持其日常的觅食活动。此外, 尽管对低温耐受没有显著影响, 但1—2周的禁食显著提高了胭脂鱼幼鱼的高温耐受能力。
为考察营养状态和代谢范围对鱼类群体行为的影响, 研究以锦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 在(25.4±0.2)℃条件下先测定其摄食代谢和能量代谢(标准代谢率, SMR; 最大代谢率, MMR)计算代谢范围(AS=MMR–SMR), 再测定5个“营养-AS”处理组的锦鲫鱼群体中的个体空间位置、摄食量及个体特征(如个体游泳速度和加速度)和群体特征(如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个体间距离、最近邻距离和群体极性)。研究发现: 营养状态、饥饿、代谢范围、摄食和消化对鱼群中的个体空间位置均无影响。饥饿和消化对锦鲫群体的凝聚力并无影响, 但饥饿降低该种鱼群体协调性的现象仅在消化期间存在, 即群体中个体食物获取能力导致消化策略并非相同, 由此引发个体游泳运动同步性更加紊乱, 最终导致群体协调性下降。在正常营养状态的锦鲫群体中, 群体前部的空间可赋予个体获得更多食物资源的生态收益, 但饥饿消除该群体中个体空间分布生态收益的异质性。对照组摄食量与摄食水平与预测剩余的AS呈负相关, 饥饿组摄食量与摄食水平与预测剩余的AS不相关。研究表明: 在正常营养状态的锦鲫群体中, 群体前部的空间可赋予个体获得更多食物资源的生态收益, 但饥饿消除该群体中个体空间分布生态收益的异质性。饥饿和消化对锦鲫群体的凝聚力并无影响, 但饥饿降低该种鱼群体协调性的现象仅在消化期间存在, 即群体中个体食物获取能力导致消化策略并非相同, 由此引发个体游泳运动同步性更加紊乱, 最终导致群体协调性下降。
文章以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不同流速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性能和行为表现的影响。实验共设置4个流速处理组, 分别为0(C组)、0.5 BL/s(L组)、1.5 BL/s(M组)和2.5 BL/s(H组), 实验周期为43d。研究共监测与分析了8个行为指标, 并将其归为运动参数(平均速度和最大加速度)、偏好区域(内、中和外圈累计停留时间)和活动状态(最大轮替次数、活跃性和身体接触)等3类行为状态。结果表明: (1)在整个实验周期中, M组和L组的终体长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 M组的终体重、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2) 在实验30d后, M组和H组的外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低于C组和L组(P<0.05), 且M组中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 H组的中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 其内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 且各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M组的最大加速度显著高于C组和L组(P<0.05), 且36d后, M组的平均速度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处理(P<0.05)。综上所述, M组(1.5 BL/s)流速能够促进许氏平鲉的生长, 此外, 流速的变化显著影响着许氏平鲉在不同圈层圈的累计停留时间、区域间轮替次数、活跃性和身体接触等行为特征, 可以将区域偏好及活动状态等指标作为评价许氏平鲉应对不同流速条件的行为响应指标。
文章研究了稻田黄鳝(Monopterus albus)天然饵料生物资源、稻田黄鳝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捕食选择及不同投喂策略下黄鳝对克氏原螯虾的捕食强度, 旨在为构建与优化稻-虾-鳝综合种养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稻田中黄鳝天然饵料生物种类丰富, 达16种(属); 克氏原螯虾是黄鳝最喜猎物, 其次为米虾, 再次为蚯蚓和水生寡毛类; 稻田黄鳝自然生长期间, 其胃和肠前端食物团中, 克氏原螯虾重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其他猎物, 其中8月份占比最大, 达93.90%, 4月份占比最小, 为76.85%; 当克氏原螯虾为唯一食物时, 每尾大规格成鳝(≥200 g)日均捕食量为(1.63±0.065) g; 当克氏原螯虾、米虾和蚯蚓作为食物时, 黄鳝主要捕食克氏原螯虾且不捕食蚯蚓, 对三者的选择指数分别为0.066、–0.266和–1; 若以克氏原螯虾、鱼糜-饲料为食物时, 黄鳝主要摄食鱼糜-饲料, 极少捕食克氏原螯虾, 对两者的选择指数分别为–0.846和0.591。
研究旨在探讨同质(所有个体均正常摄食或饥饿)或异质(由不同饥饿个体比例组成的鱼群)鱼群的隐蔽所利用及觅食行为差异, 以及上述行为对模拟捕食刺激的响应。实验选取喜好集群的德玛森小岩鲷(Chindongo demasoni)幼鱼为研究对象, 以设置了隐蔽所臂和食物臂的六臂迷宫为竞技场, 考察不同饥饿个体比例鱼群(8尾成员, 分别为8F0S、7F1S、4F4S、1F7S和0F8S, F为正常投喂个体, S为饥饿个体), 在自发状态及遭遇模拟捕食刺激下在迷宫不同区域的分布和成群动态。研究发现: (1)8F0S鱼群偏好隐蔽所臂; 随着鱼群饥饿个体成员比例上升, 鱼群在食物臂分布呈线性增加趋势, 0F8S鱼群在隐蔽所臂和食物臂的分布已不再存在差异; (2)隐蔽所臂的鱼群成群频率随饥饿鱼比例的上升呈下降趋势, 但食物臂的鱼群成群频率并未随饥饿鱼比例上升而上升, 且鱼群单次持续时间和总体时间占比均不受鱼群内部饥饿个体占比的影响; (3)模拟捕食刺激导致实验鱼在隐蔽所臂分布显著上升, 应激状态下几乎所有集群均发生在隐蔽所臂, 且该变化不受鱼群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 (1)在陌生环境下德玛森小岩鲷的行为策略是优先避敌, 其次才是营养需求; (2)在实验条件下德玛森小岩鲷的集群行为可能主要由多数群体成员共同决定。
为了掌握对虾游动发声规律及其信息的利用可能, 文章以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游动行为的发声信号特征。首先, 在实验室黑暗条件下利用短时光源刺激南美白对虾, 采集两种规格(小: 4—6 cm; 大: 10—11 cm)对虾的快速游动发声信号, 并分析得出: 小规格对虾的主峰值频率约为250 Hz, 并有次主峰频率约425 Hz; 大规格对虾有约70 Hz主峰频率与约15 Hz的次主峰频率。其次, 确定了游动行为中甩尾弹射的发声信号及其特征, 其中心频率及频带范围均与快速游动发声信号的特征有明显差别。最后, 对比养殖现场环境的水下声音信息发现: 快速游动发声与背景噪声频域特征类似, 部分信号被覆盖; 对虾弹射发声信号可以清晰辨别, 虽与实验室相比该信号的能量集中频率、频率主峰及次主峰频率更低且频率范围要更小, 但其频谱及时频的信号特点与实验室信号有一定的关联性(持续时间均约为0.01s、能量的频率分布均集中于2—3 kHz)。因此, 对虾在游动中的弹射发声信号可作为养殖中监测对虾行为的生物声学信息, 有助于以声学信号监测对虾行为异常和判断生长状况的应用开发。
卵子质量(卵质)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特性, 是决定雌性动物生殖能力的主要因素。鱼类卵质通常指卵子的受精能力及支持胚胎正常发育的能力, 它直接关系到受精卵的形成、胚胎的早期发育及仔、稚、幼鱼的成活与生长, 是决定鱼类繁育成功和养殖效率的首要环节。对卵质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估, 提升卵子质量, 以获得大量高质量的成熟卵, 是水产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理论上, 鱼类的卵质由卵子中所储存的所有母源物质的集合及其时空分布格局所共同决定。文章综述了鱼类卵子的发生和成熟及鱼类卵质评估标准的研究现状, 重点评述了以斑马鱼为模型所开展的母源因子对卵子质量的调控研究。最后, 提出了鱼类卵质研究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即需要重点研究卵原细胞-卵母细胞转换、卵母细胞-卵子转换、卵-胚转换、胚胎-仔鱼转换、仔-稚鱼转换等决定卵质和受到卵质影响的关键生物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