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8卷 (3)期
在实验室条件下,大茨藻(Najas major)死亡前后的形态变化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临界期或死亡前期;细胞核变色期;细胞质收缩期和胶体形成期。作者把细胞核变色期定为大茨藻的碎屑开始期。同时,还考察了天然条件下大茨藻死亡后形态的降解情况。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六六六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在25℃时,以心跳停止为死亡标准,六六六(以丙体计)对大型溞48小时LC50及其95%可信限为1.32±0.30ppm。以存活、生长和生殖为毒性标准,未觉察反应浓度(NOEC)为150ppb,最低觉察反应浓度(LOEC)为200ppb,其应用因子在0.11-0.15之间。内禀增长能力(rm)是更为敏感的指标,六六六浓度要降低至50ppb才无明显影响。
生长在湖南江河、池塘、水库环境的银鲴,性成熟年龄一般是二冬龄(2+),雄性比雌性提前一年成熟。江河银鲴每到生殖季节,可以自行产卵、受精,繁衍后代;池养银鲴却不能自然产卵,其卵母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阶段(Ⅳ时相),必须通过人工催情,才使卵母细咆由第Ⅳ时相发育到第Ⅴ时相。池养雄性银鲴,能够完成由精原细胞到精子的全部发育过程。冬季,达性成熟的银鲴,雌性卵巢为Ⅲ期,雄性精巢为Ⅳ期。每年的3月份,银鲴开始进入性成熟期,4月份为它的生殖盛期。银鲴是鲴亚科中产半浮性卵的鱼类。银鲴在胚胎发育早期行盘状卵裂。当水温21—23℃时,其胚胎发育历经26小时10分,胚胎发育总热量为550—602度时;银鲴从受精卵到仔鱼期结束(鱼苗下池),整个过程历时112小时,区分胚胎发育、仔鱼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又划为5个时期。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淀粉凝胶电泳法初步研究了鲮鱼冷休克前后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和三种酶的同工酶类的动态变化。并根据鲮鱼在冷休克期间(7—6℃)脑AchE活力显著降低和肝脏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活性明显升高以及苹果酸脱氢酶(MDH)、酯酶(EST)同工酶类出现酶活性变化的情况,讨论了导致鲮鱼耐寒能力差的某些生化因素。同时提出脑AchE可以作为评定鲮鱼冷休克期间中枢神经系统受害程度的一种生化指标。
太湖产乔氏短吻银鱼于3月中旬至5月末产卵。卵具粘性。集中在有沉水植物着生的湖湾内产卵。生殖周期短,一年可达性成熟。繁殖力强。在水温14.5—25.0℃时,仔鱼在受精后118小时23分孵出。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生长较缓慢,接近一年才达上市规格。其寿命只一年,产卵后不久死亡。保护其产卵基质——沉水植物,以及适当地扩大银鱼网的网目,是关键的增殖措施。
三种鱼的二倍体数目完全相同,均为2n=50。三种鱼的核型差异较大,尤其是双亲间的组型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然而杂交一代的m、sm二组染色体的组型却十分接近母体,这二组的染色体数占了全部染色体总数的88%。杂交一代染色体组型中的st和t二组染色体虽与双亲有所不同,但与双亲中这二组染色体组型的差异来比要小一些。三种鱼的中期分裂相中,未曾发现带有随体的染色体,也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型染色体的存在。
对武汉东湖三个采样点的颗粒有机碎屑现存量进行了测定,三个站的平均量(以dmm3/l表示)分别为72,505、18,125和52,398,其现存量与湖水的pH值无关;与水温有一定的正相关,但这种关系是间接的。
本文总结了1962—1964年和1972—1982年对东湖大茨藻群落的研究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群落面积和生物量的逐年变化,物候相和种子发芽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植物群落对太阳能量的利用效率。最后提出了对大茨藻群落的改造问题。
波纹盘肠溞(Chydorus undulatus Chiang,1963)系蒋燮治[1]定名的枝角类新种。其主要特征是壳瓣腹缘内面具有双行排列整齐的拱型下陷。标本采集于1956年8月,祇在青海省的隔湖、倒淌河及其附近的沼地等很少处所发现。二十余年来尚未见他处报道。中国动物志已将这种枝角类列为我国的特有种[2],甚至是青藏高原的特产种[1]。
本文报道了东湖Ⅰ、Ⅱ站1974—1975,1979—1980四个周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束湖浮游动物的种类在减少,Ⅰ、Ⅱ站间种类组成的差别亦在缩小。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总趋势为逐渐增加。年数量变动曲线一般有夏季和秋季两个高峰,秋季高峰比夏季高峰更为突出。浮游动物总数的消长完全受原生动物数量的支配。年生物量的变动曲线不甚规则,不同的年份,Ⅰ、Ⅱ站均有所不同,以冬、春两季的生物量较高。四年年平均生物量统计结果:Ⅰ站原生动物占浮游动物总量的18.93%,轮虫占25.25%,枝角类占46.02%,桡足类占9.80%;Ⅱ站原生动物占总量的13.92%,轮虫占15.24%,枝角类占58.93%,桡足类占11.91%。本文还对影响浮游动物现存量变动的生态因子进行了讨论。
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iroides)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鱅(Aristichthys nobilis)鱼种的促长作用,经多年试验,业已证实[1],目前正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螺旋鱼腥藻营养丰富,易被滤食性鱼类摄食,消化利用良好[2],这是该藻能促进鲢、鳙等鱼种生长的重要因素。
鱼类内分泌学的研究是整个比较内分泌学的重要组成部份。1981年12月在香港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比较内分泌学学术会议,在下丘脑-脑垂体,神经分泌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殖内分泌,促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类固醇激素,性分化,性腺成熟,排卵和产卵,季节性周期和节律,代谢的内分泌调节,钙调节,血管活动激素,前列腺素等专题学术报告和讨论组中,关于鱼类内分泌的研究论文都占相当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