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10卷 (1)期
本文用细胞核连续移植方法,从鲫鱼囊胚细胞的继代培养细胞,获得一尾存活达三年之久的移核鱼,但性腺未分化,不育。并从性成熟的鲫鱼短期培养肾细胞,获得一尾完成发育的性成熟的成鱼。实验结果提示鱼类囊胚细胞的继代培养细胞核和已分化的成鱼体细胞核仍具发育的全能性,为用细胞核移植方法进行鱼类体细胞育种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江豚皮肤的超微结构与海洋豚类相同,但在各层表皮细胞中存在大量的膜被颗粒,这很可能与江豚适应从海水进入淡水的生活方式有关。大量成束的张力原纤维的存在,有利于江豚在水中深潜和快速游泳,可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加强细胞之间的联接。在上下颌皮肤的乳头层基部大量被囊神经末梢和有鞘神经纤维束的分布、与江豚水底觅食方式有关。白鱀豚和条纹原海豚皮肤的超微结构与江豚大致相同,但亦有其各自的特点。
改进了蓝藻固氮酶的分离、提纯方法。首次用小型厌氧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电泳法,代替常用的层析法,获取了电泳纯的蓝藻固氮酶钼铁蛋白,简化了程序,缩短了实验周期。SDS凝胶电泳和分子筛凝胶过滤测定分子量结果表明,钼铁蛋白分子量为360,000,由4个分子量为90,000的同一类型亚单位构成。
年龄6±6小时的纯系大型溞培养在25±1℃静置换水条件下,饲以斜生栅藻,其平均寿命为68.40±9.82天。龄期(x)和年龄(t,天)之间呈曲线迴归关系:t=-2.245+1.510x+0.035x2(r=0.99,p3.86-0.131t)(式中Y为累计生殖量个数,t为天数)。
试验测定了氯化铵对草鱼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急性试验采用26,47,60和125日龄的草鱼,亚急性试验用60日龄草鱼种,经0.970,0.455,0.099,0.054和0.012(对照)毫克NH3/升(未离解氨,un-ionized ammonia)暴露45天。26,47,125日龄草鱼的96小时LC50(半数致死浓度)分别是0.570,1.609和1.683毫克NH3/升,而47,60,125日龄的48小时LC50则分别为1.727,2.050和2.141毫克NH3/升。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26日龄草鱼最为敏感。在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根据氨对草鱼生长和鳃组织的影响,求得未离解氨的最大允许毒物浓度为0.054—0.099毫克NH3/升。
本文主要对草鱼尾柄病的致病细菌进行了分离、毒力、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DNA中的G+C Mol%测定等作了详细描述;与其它几种鱼类体表的病原菌在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和血清学等方面作了比较;并讨论了该病病原的多样性,以及与鲢、鳙鱼打印病、草鱼赤皮病等几种体表病的关系。提出了几种有效药物,供生产实践中采用。
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是东湖6—9月的优势种群。作者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观察了它的发育与生长。这种溢的卵与胚胎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与胚胎发育时间(D)与温度(T)间的迥归方程为: logD=2.0195-1.3784logT 短尾秀体溞的生长速度随龄数而变化,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幼龄为高速生长期,成龄前期为中速生长期,后期则为缓慢生长期。在25℃时有4个幼龄,10个成龄;而在30、35℃时有3个幼龄,12或11个成龄。幼龄的脱皮频率远大于成龄。每个成龄期的平均龄期约为幼龄期的2倍以上,而同卵与胚胎发育的时间基本相等。龄期、寿命与温度呈反比。在25,30,35℃温度下,累计产卵数分别为65.63,69.09,51.77个。产卵率以25℃为最高(1.3421),30℃为其次(1.2856),35℃为最低(1.1488)。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湖沼众多,沟塘密布,适宜裸藻类植物繁殖生长。作者自1974年起即从事本省裸藻类植物的标本采集和研究,已经鉴定的有200多种。在本文中,仅对其中的15个新种、3个新变种和1个新变型作一报道。在这些新发现的种类中,计有裸藻属(Euglena)3种,鳞孔藻属(Lepocinclis)2变种,扁裸藻属(Phacus)1种及1变型,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1种及1变种,陀螺藻属(Strombomonas)1种,卡克藻属(Khawkinea)2种,变胞藻属(Astasia)2种,辦胞藻属(Petalomonas)1种,异丝藻属(Heteronema)3种和袋鞭藻属(Peranema)1种。这些种类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
本文报道了1979年10—11月在长江下游南京至江阴江段53个采集点上共采到寡毛类8种,多毛类2种,水生昆虫14种,软体动物10种。干流中种类最多,支流次之,支流的河口地带最少。
鱼类的受精卵在完成胚胎发育的正常过程后经过脱膜孵化成为仔鱼。此时,初孵仔鱼(newly hatched larvae)一般消化道尚未与外界相通,均有较大的卵黄囊作为孵化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发育的营养来源。但随着卵黄物质的逐渐消耗,消化管与口腔接通以后,仔鱼必需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必要的营养物质,以便进一步发育与生长,这就是仔鱼的开口摄食期。
有关硬骨鱼类的种内、种间、属间、亚科间的杂交曾有不少的报道。从养殖效果看,有生产价值者虽仅限于少数种类,但在生产上往往能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获得大幅度增产,如鲤鱼杂交,罗非鱼杂交等等。因而利用杂交方法改良养殖鱼类性状仍然是目前常用的手段之一。在1983—1985年,我们对原产埃及的革胡子鲶(Clarias lazera)与本地产胡子鲶(Clariasfuscus)进行了杂交研究,现作一简要报道。
《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第一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记载有我国淡水鱼类的3个新种——衡阳薄鳅(Leptobotia hengyangensis),裸体鳅(鱼它)(Gobiobotia nudicorpa)和长体鲂(Mcgalobrama elongata),但未进行分类描述,现就此补充并作为正式科学记录(参见该图集的图19,7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