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18卷  第2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治理城镇污水的综合生物塘中试运转三年中,共发现藻类102种.绿藻种类最多(占55%).全塘年均藻类细胞密度为18.4×107个/l,现存生物量为32.7mg/l(鲜重),两者峰值均出现在四、五月.每年多数时间内以绿藻(主要是小球藻)为数量优势种类,生物量常以隐藻占优势.利用水生维管植物对出水进行生态修饰,能明显抑制藻类生长和改善出水水质.发现藻类在藻菌塘中的明显分层现象.
摘要:
草鱼卵巢细胞GCG经乙基甲磺酸(EMS)诱变,稳定表达3代以后,采取逐步提高培养基中6-疏基嘌呤(6-MP)的方法,获得对6-MP稳定抗性的细胞,暂定名FMR-1.本文比较了GCG细胞及FMR-1细胞在含6-MP(20μg/ml)和不含6-MP的培养基中生长曲线的特点,并对上述两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电泳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对两种细胞在HAT培养基中的生长特点进行了平行对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定FMR-1细胞为草鱼HGPRT缺陷型细胞.本义还讨论了进一步研究草鱼HGPRT缺陷型细胞的途径及草鱼HGPRT缺陷型细胞在鱼类细胞遗传学上的应用前景.
摘要:
以鲢、鳙为主养鱼类的混养池塘中,在各种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设计了4种以氯化铵为氮源、1种以碳铵和尿素为氮源、1种以有机肥为肥源的追肥处理,旨在查明6种追肥处理对鲢、鳙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铵能促进鲢、鳙快速生长;N与P2O5,的比为2:1时生长最佳.分析讨论了6种追肥处理池塘中鲢、鳙在不同养殖阶段的生长特点,并提出了进一步增产的措施.
摘要:
短日照处理引起Lemna minor的两个日长反应不同的品系,以及Lemna paucicostata6746中硝酸还原酶的体外活性下降.在L. minorGl和L. paucicostala6746两个短日品系中,短日照导致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水平增高.其抗坏血酸含量水平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水平具有平行增长关系.对日长不敏感的品系L. minorG2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在短日下呈现强烈起伏和随后的衰减.其抗坏血酸含量水平在同期表现连续下降.对两个L. minor品系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表明,在不敏感品系中缺乏迁移最快的阴离子酶带,而同一酶带存在于短日照品系中,并呈现明显的被诱导变化.
摘要:
研究了天津市卫津河中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 straus)生活史各阶段体外附生累枝虫(Epistylis daphniae)的数量变化.从1990年4月到10月的13次采样中,累枝虫的数量与其附主的平均体长及雌性怀卵个体所占比例均无显着相关关系.对同一水样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以幼龄裸腹为主的三个体长组的体表附生的累枝虫数之间无显着差异,但与以成龄为主的第四个体长组之间的差异却显着.在雌性成体中怀卵阶段后期的裸腹体表的累枝虫数量显着多于前期.本研究的结论是裸腹体表的累枝虫数量的多少主要不是取决于附主有多少表面积可供附着,而主要取决于两次蜕皮间隔时间的长短.还对两性生殖期间雌、雄性裸腹体表的累枝虫数量进行了研究.
摘要:
本文报道稀有鮈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的敏感性.GCHV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用GCHV人工感好1-6月龄的稀有鮈鲫,在水温22-32℃时能导致稀有鮈鲫出现出血病症状.在水温28℃时,病鱼在ld内死亡,潜伏期为5d,发病高峰期在感染后第6-8d.GCHV能在稀有鮈鲫体内传代,并诱导80%以上的稀行鲫患病死亡.将人工感染GCHV的稀有鮈鲫病鱼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在肠道、脾脏、肾脏等组织中存在大小与形态和GCHV相似的病毒颗粒.从稀有鮈鲫出血病病鱼组织中纯化病毒,免疫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能被GCHV的特异性抗体聚集成团.由上可知,稀有鮈鲫出血病是由GCHV感染所致,稀有鮈鲫对GCHV是敏感的,可以作为草鱼抗出血病育种的模型.
摘要:
稀有鮈鲫是一种2,4-4,2齿式的小型鲤科鱼类,通过对其胚后发育连续材料的观察,作者认为;1.成体中咽齿的副行齿是遗留的早期替换齿;2.成体中排成一行的主行齿实际分属两代齿,其替换过程与幼体中齿的替换无本质上的差别;3.整个咽齿的替换过程可用Edmund的齿序理论和Osborn的假设共同解释.
摘要:
由人工诱导的异源四倍体白鲫雄鱼与正常的二倍体白鲫雌鱼交配获得的异源三倍体白鲫,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同二倍体白鲫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三倍体白鲫具有体形较大、相对体高和相对尾柄高较高、侧线上下鳞数目较多的形态特征,仍保留着二倍体白鲫以浮游植物为主的植食性营养方式,雌雄均不育,比二倍体生长快,网箱养殖112天后,体重比二倍体平均增加32.38%.试验证实三倍体白鲫是一个具有养殖生产前景的新对象.
摘要:
本实验采用在黄鳝腹腔内注入秋水仙素,然后取未成熟性腺进行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获得了较好的性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相,同时还观察到减数分裂阻断后的各期分裂相.并发现黄鳝的第九对染色体在后期I提前分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多倍性终变期和二倍性不减数细胞,后者为鱼类多倍体育种提出了新的思路.本实验用性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相和联会复合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相符.
摘要:
本文记述分布于兰州地区不同性质淡水及工业废水中九种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包括一种我国新纪录一蠕斜体虫(Enchelyomorpha vermicularis)及八种在我国新分布的稀见原生动物;神女新态虫、爬行鞭变形虫、三臂佛手虫、多态喇叭虫、短小齿口虫、钝舟形虫、冠帆口虫、伪怪游虫及袋形虫属的顽袋形虫.分别阐明每种的识别特点,发现水体及每种作为水质污染指示物的指示作用、分类位置等.
述评
摘要:
豚类动物终身生活于水中,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海洋或大型河流,水域广阔,有着很大的活动余地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当它们从野生环境转人人工环境,由于活动空间的大大缩小,食料、水质和细菌感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极易感染疾病,因而死亡率很高.
研究简报
摘要:
有毒微囊藻在世界范围出现,我国也已有报道[1].目前已知的微囊藻毒素大多由几个氨基酸组成.研究氨基酸与毒素之间的关系,必须了解有毒蓝藻对外源氨基酸的吸收情况,为此,作者对有毒微囊藻的氨基酸吸收进行了研究.
摘要:
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Milne,Edwards)]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有关河蟹同工酶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报道,为了弥补这一空白,作者对中华绒鳌蟹的醋酶(EST)、谷氨酸草酞乙酸转氨酶(GOT)、苹果酸脱氢酶(MDH)三种同工酶进行了电泳分析,研究了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并探讨其基因表达特点,以期为中华绒鳌蟹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品种的定向选育等提供生物化学指标.
摘要:
在河南省沁阳市鱼种场的鱼池中有一种裸藻(Euglena sp.)形成的红褐色(酷似铁锈色)水华,1986年曾导致鱼类大批死亡.于1990-1991年对该藻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水华特点及其对鱼类的影响和防除措施进行了研究.
摘要:
硬骨鱼类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受到双重调控,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刺激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GRIF)的抑制[1].
摘要: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具有准确、灵敏等特点,尤其是用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更为简便.国内对血样、食品及饲料中的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均有报道[1-3],本文报道了对鱼中维生素D3和E的测定方法,对于鱼类生理学、营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钝节拟丽藻Nitellopsis obtusa(Desv.),属轮藻门(Charophyta),分布较广泛,条件适宜时,可大片生长.该藻在作为一些水生动物的食物和作为农田绿肥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经济意义[1],有关其生化成分研究工作未见报道.为使该植物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作者对生化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