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19卷  第4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在室内模拟生物净化槽中比较研究了氮磷对污水中藻类叶绿素含量和污水净化的影响.污水中磷含量均为7mg/L左右,氮含量分别为77.4、44.4、24.8和13.5mg/L,结果发现TN/TP=77.4/7.01mg/L组,污水经7d净化,藻类叶绿素含量最高,污水净化效果较好.四个实验组比较,叶绿素含量随TN/TP比例的上升而上升,呈显着正相关.
摘要:
利用复合酶制剂EA-2在池溏中饲养鲤50d,实验组鲤尾增重率高于对照组12.3-27.5%,而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18.76-10.89%.实验组鲤肝胰脏淀粉酶活力显着增加,而肝、胰脏蛋白酶活力显着降低,实验组鲤肠内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均显着增加.酶制剂对鲤肥满度、肝胰比、内脏比、肝胰脏和背部肌肉的生化成份均无显着影响.
摘要:
作者在整理鱼类寄生复殖吸虫中,发现有3个分属于牛首科、同盘科和发状科的种类,经鉴定为新种,现分别描述如后.模式标本类,经鉴定为新种,现分别描述如后.模式标本和副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学研究室.文中度量单位为mm.
摘要:
本文首次报道哺乳动物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诱导黄鳝排卵过程中,血浆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含量变化的规律.根据172尾黄鳝血样放射免疫测定结果,试验组雌鱼干排卵前相继出现E2和P浓度高峰(P0.05).在对照组,雄鱼的E2和P浓度及雄鱼的T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
摘要:
本文研讨了白洋淀重新蓄水后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并依据多样性指数标准及指示种评价了白洋淀水质.1990年5月至1992年7月共鉴定到浮游植物8门,10纲,25自,50科,135属,398种,20变种.其中绿藻门65属191种8变种;硅藻门27属98种11变种;蓝藻门27属68种;隐藻门最少,仅有1属4种.白洋淀重新蓄水后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以南刘庄最高,年沟值973.7×104个/L;韩村最低,仅26.0×104个/L.白洋症水样含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春季最高,平均值为411.4×104个/L,并以绿藻占绝对优势,平均值为353.2×104个/L,占春季总量的85.85%,占绿藻全年总量的40.62%.不同淀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多样性指数在0.617-0.919(Simpson'sindex)和3.190-4.501(Shannon-Weaver'sindex)范围.
摘要:
本文较详细地报道了鳜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对鳜鱼和作其饲料的鱼同池饲养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鳜鱼耗氧量和体重正相关(r=0.99),耗氧率与体重反相关(r=-0.97);在水温20℃,鱼种耗氧率约为0.14mg/g.h.,成鱼约为0.12mg/g.h.;耗氧量和耗氧率均与水温正相关(r=0.90,r=0.94),水温13-30℃时,体重230±11.7g的鳜鱼.耗氧量为14.31-42.13mg/尾.h.,耗氧率为0.059-0.175mg/g.h.;鳜鱼耗氧率昼夜变化与家鱼相反,黄昏至凌晨是高峰期,为0.12-0.15mg/g.h.(T=20℃),白天是低谷期,为0.07-0.10mg/g.h;鳜鱼的窒息点与家鱼类较接近,变化范围为0.45-0.76mg/L;鳜鱼和作其饲料的鱼在同一池塘中饲养,既可持续不断地提供鳜鱼充足的适口饵料,又简单易行,成本低,效益高,有较大的价值.
摘要:
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凤眼莲有较高的叶面系数、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也高.在低温胁迫下,凤眼莲和水花生根系活力和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淀粉酶等酶活性均明显下降.试验结果表明,凤眼莲对低温胁迫较水花生更为敏感.
摘要:
采用生化手段,从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ünther)肝中提取出碱性磷酸酶(AKP).提纯倍数为62.08倍,比活为66.43单位/mg蛋白,提取酶液经PAGE和SDS-PAGE只呈现一条区带.该酶的最适pH为10.05,7.0>pH>11.0时不稳定;最适温度为40℃,;对热不很稳定;以磷酸苯二钠为底物其Km值为1.82×10-3mol/L.Mg2+为该酶的激活剂,L-Cys、KH2PO4、DFP、ME、EDTA-Na2为抑制剂.选用KH2PO4,和DFP作抑制类型的判断,结果表明,KH2PO4,属竞争性抑制剂,其抑制常数为2.41mmol/L,DFP为非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为1.01mmol/L.
摘要:
湖光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主要由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和红螺菌属(Rhodospirllum)的菌株组成.其生产性培养的主要技术参数研究包括培养基、光照、pH、温度和通气条件以及接种量等.在适宜条件下,培养3-5d培养液呈深红色,细胞数可达109ml.本品在室温下保存半年后施用仍效果良好;在40℃黑暗条件下存放15d,大部份细胞仍可存活.本文还提供了培养物质量检测指标.
摘要:
草鱼出血病病毒人工感染稀有鲫出血病病鱼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肌肉系统血外渗,出现微血栓,红血球浸润于肌纤维之间;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和肥大导致相互融合,血外渗和红血球裂解,形成微血栓和血泡;肠上皮细胞脱落,红血球散布于整个肠壁;肝细胞肥大和细胞实质空泡化,细胞间隙增大;脾组织黄褐色的“小结”增多.而对照鱼未出现上述变化,说明这些病理变化确由GCHV感染所致.
摘要:
近太湖新银鱼的生殖期为春夏季的3月底至6月上旬,产卵盛期为4月上旬和5月上旬.性成熟年龄为1年,属分批产卵类型.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生长1年平均全长为68.7mm,平均体重为0.70g.产卵后不久死亡,寿命只有1年.捕捞近太湖新银鱼的合理时期为冬季,捕捞期内划定禁渔区和向禁渔区放流部分亲本.产卵盛期人工放流受精卵或银鱼苗.
摘要:
水位变动对鱼产量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黑龙滩水库13年(1980-1992)水位落差(夏季水位)、年降雨量、5-9月降雨量,年入库流量与鱼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其中鱼产量(Y)与水位落差(X)呈显着的负相关:Y=25.98-1.33X,(r=-0.7113).对该水库夏季不同水位时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现存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夏季高水位时(1992年6月)浮游生物个体小型化,生物量减少,浮游植物多样性增加.根据营养级差串联效应理论(Cascadingtrophicinteraction),可能与鱼的摄食压力有关.
摘要:
采用连续流水式呼吸仪测定了127尾鲇鱼(体重22.6-452.4g)的静止代谢率.在10,15,20,25和30℃水温下,鲇鱼平均特定体重代谢率分别为22.99,58.55,79.20,109.29和123.89mgO2/kg/h.体重(W)与静止代谢率(Ms)回归关系(Ms=aWb)的体重指数b随温度上升而下降,温度(T)与特定体重代谢率(M')回归关系(M'=ATB)的温度指数B随体重增加而降低.鲇鱼的静止代谢率(Ms:mgO2/fish/h)与温度(T:℃)和体重(W:kg)的关系式为:Ms=2.031T1.017W(1.276-0.170inT).在25℃水温下雌性鲇鱼的静止代谢率显着高于雄性.
研究简报
摘要:
太白湖位于湖北省东部黄梅、武穴交界处,湖水面积1334ha.过去太白湖产大量银鱼,近年来由于上游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致使该湖银鱼产量锐减.该湖银鱼资源巫待恢复.
摘要:
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属鲇形目、鲇科,广泛分布于淡水湖泊、江河,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鱼类卵母细胞膜的形态学研究已有一些报道[1-7],但多是淡水鲤科鱼类,对鱼类卵母细胞膜的超微结构研究较少,目前尚未见关于鲇卵母细胞膜超微结构研究的报道.本文对鲇卵母细胞膜的形成、结构等作了描述和探讨.
摘要:
蛋白磷酸酶是细胞中重要的调节酶,广泛存在于细胞中,细胞内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依赖于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相对活力.
摘要:
血吸虫是具有复杂生活周期的复殖目吸虫,体外培养困难,细胞培养更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有一些曼氏血吸虫细胞培养的研究[14],而日本血吸虫的细胞培养至今仍是空白,我们分别以日本血吸虫(schistomo iaponicum Kacsurada)成虫和童虫为材料,对其细胞培养的方法作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