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33卷 第4期
摘要:
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是具有明显X和Y异形性染色体分化的淡水鱼。本实验室通过显微切割(Mi-crodissection)和兼并引物PCR(DOP-PCR)方法,从雌性刺鳅中期染色体分裂相中分离获得X染色体并扩增其DNA,利用T载体和电转化方法,建立了刺鳅X染色体DNA质粒文库。该文库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约为500bp,理论上包含X染色体98%以上的序列。当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来验证文库的专一性时发现,在无竞争性DNA杂交条件下,整个X和Y染色体上都表现出强烈的杂交信号,并且常染色体上也出现一些随机散布信号;当含有竞争性DNA时,常染色体上的信号消失,仅性染色体上异染色质区域保留有较强信号。就此,本文对刺鳅性染色体上的序列类型进行了探讨。
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是具有明显X和Y异形性染色体分化的淡水鱼。本实验室通过显微切割(Mi-crodissection)和兼并引物PCR(DOP-PCR)方法,从雌性刺鳅中期染色体分裂相中分离获得X染色体并扩增其DNA,利用T载体和电转化方法,建立了刺鳅X染色体DNA质粒文库。该文库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约为500bp,理论上包含X染色体98%以上的序列。当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来验证文库的专一性时发现,在无竞争性DNA杂交条件下,整个X和Y染色体上都表现出强烈的杂交信号,并且常染色体上也出现一些随机散布信号;当含有竞争性DNA时,常染色体上的信号消失,仅性染色体上异染色质区域保留有较强信号。就此,本文对刺鳅性染色体上的序列类型进行了探讨。
摘要:
对MTT比色法用于评价微生物细胞活性进行了探讨。本文以大肠杆菌为模式菌株,研究了不同浓度MTT、不同用量、在不同时间对试验结果OD570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数在4.9×107-4.9×108个/mL范围内测出的OD570值与细菌浓度呈良好的正相关,0.5mg/mLMTT用量20μL,反应时间20min时效果最佳,其相关回归方程为y=0.1769x+0.03,R2=0.9983。
对MTT比色法用于评价微生物细胞活性进行了探讨。本文以大肠杆菌为模式菌株,研究了不同浓度MTT、不同用量、在不同时间对试验结果OD570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数在4.9×107-4.9×108个/mL范围内测出的OD570值与细菌浓度呈良好的正相关,0.5mg/mLMTT用量20μL,反应时间20min时效果最佳,其相关回归方程为y=0.1769x+0.03,R2=0.9983。
摘要:
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tag,EST)是鉴定基因表达规律和发现新基因的一种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手段。为了能在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中发现与生长和生殖内分泌调控相关的基因,我们构建了中华鲟垂体的SMARTcDNA质粒文库。垂体是调节生长和生殖内分泌的重要器官。在本研究中,通过测序筛选得到了944个EST克隆,将所得EST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802(84.96%)个克隆可以找到同源序列,共代表461个基因,其中含132个已知功能基因;而142(15.04%)个克隆不能找到同源序列。研究发现,在所有基因中,阿黑皮素原基因(Proopiomelanocortin,POMC)是出现次数最高的基因,占总EST数的10.17%,显示出其在垂体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还发现了7个未知功能的基因并重点研究了其在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肌肉、精巢、卵巢和垂体等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结果发现,4个基因:EG009334、EG009337、EG009338和EG009340为垂体特异性表达或垂体和卵巢特异性表达。对这些基因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鲟生长和生殖内分泌调控的分子机制。
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tag,EST)是鉴定基因表达规律和发现新基因的一种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手段。为了能在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中发现与生长和生殖内分泌调控相关的基因,我们构建了中华鲟垂体的SMARTcDNA质粒文库。垂体是调节生长和生殖内分泌的重要器官。在本研究中,通过测序筛选得到了944个EST克隆,将所得EST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802(84.96%)个克隆可以找到同源序列,共代表461个基因,其中含132个已知功能基因;而142(15.04%)个克隆不能找到同源序列。研究发现,在所有基因中,阿黑皮素原基因(Proopiomelanocortin,POMC)是出现次数最高的基因,占总EST数的10.17%,显示出其在垂体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还发现了7个未知功能的基因并重点研究了其在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肌肉、精巢、卵巢和垂体等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结果发现,4个基因:EG009334、EG009337、EG009338和EG009340为垂体特异性表达或垂体和卵巢特异性表达。对这些基因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鲟生长和生殖内分泌调控的分子机制。
摘要:
通过人工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50、100和150株/m2)的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对富营养湖泊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性质的改善和营养元素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种植黑藻能显著提高水体溶解氧(DO)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DO由3.95mg/L提高到10.42mg/L;沉积物Eh提高了58.6-109.4mV。黑藻的生长有效地降低了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氮、磷含量,水体中TP降低了38.9%-57.1%;NH4+-N的含量降低了90.2%;沉积物中TN的含量比试验前中期降低了70.0%。50、100和150株/m2三个种植密度间对水质和沉积物的改善效果差异不明显,说明当单位面积生物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改善效果也趋于饱和,故在富营养湖泊的植被恢复中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通过人工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50、100和150株/m2)的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对富营养湖泊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性质的改善和营养元素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种植黑藻能显著提高水体溶解氧(DO)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DO由3.95mg/L提高到10.42mg/L;沉积物Eh提高了58.6-109.4mV。黑藻的生长有效地降低了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氮、磷含量,水体中TP降低了38.9%-57.1%;NH4+-N的含量降低了90.2%;沉积物中TN的含量比试验前中期降低了70.0%。50、100和150株/m2三个种植密度间对水质和沉积物的改善效果差异不明显,说明当单位面积生物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改善效果也趋于饱和,故在富营养湖泊的植被恢复中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摘要:
硫酸铜广泛用于水华藻类的去除和控制。本文测定了不同藻类对Cu2+的敏感性,几种常见水华藻类对Cu2+的敏感性顺序为: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小环藻>莱哈衣藻>斜生栅藻。在某城市的富营养化湖泊中用Cu-SO4.5H20(102μg/L Cu2+)作为杀藻剂控制蓝藻水华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用硫酸铜控制蓝藻水华的过程中,水体透明度有明显改善;总氮总磷无显著变化;浮游植物总数在试验初期下降,但在试验后期则有所回升,在试验初期蓝藻门数量有所下降,绿藻门和硅藻门数量增加,这与不同藻类对Cu2+敏感性差异相关;试验后期,蓝藻门种类快速生长,并成为优势种;水柱中微囊藻毒素的浓度随藻类数量的减少在4d内大幅降低。
硫酸铜广泛用于水华藻类的去除和控制。本文测定了不同藻类对Cu2+的敏感性,几种常见水华藻类对Cu2+的敏感性顺序为: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小环藻>莱哈衣藻>斜生栅藻。在某城市的富营养化湖泊中用Cu-SO4.5H20(102μg/L Cu2+)作为杀藻剂控制蓝藻水华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用硫酸铜控制蓝藻水华的过程中,水体透明度有明显改善;总氮总磷无显著变化;浮游植物总数在试验初期下降,但在试验后期则有所回升,在试验初期蓝藻门数量有所下降,绿藻门和硅藻门数量增加,这与不同藻类对Cu2+敏感性差异相关;试验后期,蓝藻门种类快速生长,并成为优势种;水柱中微囊藻毒素的浓度随藻类数量的减少在4d内大幅降低。
摘要:
DNA重组激活基因(Recombination activatinggenesRAG)是脊椎动物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关键基因,也是脊椎动物进化分析的标记基因之一。鲫鱼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是我国广泛养殖的重要经济淡水鱼;由于具有不同的倍性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又是研究鱼类基因组进化的独特材料。本研究用PCR方法扩增、克隆了鲫鱼的Rag基因。鲫鱼Rag1基因从起始密码到终止密码总长4188bp,由三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组成,其中开放阅读框长3192bp,编码1063个氨基酸。Rag2基因从起始密码到终止密码总长1593bp,没有内含子,只有单一的编码区,编码530个氨基酸。Rag1和Rag2基因的ORF和氨基酸序列在不同鱼类中的对比结果表明其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不同鱼类Rag1基因的第二内含子也是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表明在第二内含子的保守区域中有许多转录因子的可能结合位点。其中有一段在所有已知鱼类中都存在的保守区域是与性腺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SRY和SOX5的可能结合位点,提示Rag1基因的表达可能与性腺发育具有相关性。用RT-PCR方法进行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Rag1基因在鲫鱼成体的头肾和精巢都能检测到表达,提示Rag基因不仅主导了免疫组织中的DNA重组,也可能参与了生殖细胞的DNA重组。RT-PCR检测证明Rag1基因在鲫鱼胚胎发育至第5天开始表达,在第7天鲫鱼胚胎的胸腺原基中可检测到Rag1基因mRNA的杂交信号,在第9天鲫鱼胚胎的胸腺原基中可以检测到很强的Rag1 mRNA原位杂交信号,说明该时期可能是鲫鱼免疫基因重组的活跃时期。
DNA重组激活基因(Recombination activatinggenesRAG)是脊椎动物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关键基因,也是脊椎动物进化分析的标记基因之一。鲫鱼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是我国广泛养殖的重要经济淡水鱼;由于具有不同的倍性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又是研究鱼类基因组进化的独特材料。本研究用PCR方法扩增、克隆了鲫鱼的Rag基因。鲫鱼Rag1基因从起始密码到终止密码总长4188bp,由三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组成,其中开放阅读框长3192bp,编码1063个氨基酸。Rag2基因从起始密码到终止密码总长1593bp,没有内含子,只有单一的编码区,编码530个氨基酸。Rag1和Rag2基因的ORF和氨基酸序列在不同鱼类中的对比结果表明其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不同鱼类Rag1基因的第二内含子也是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表明在第二内含子的保守区域中有许多转录因子的可能结合位点。其中有一段在所有已知鱼类中都存在的保守区域是与性腺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SRY和SOX5的可能结合位点,提示Rag1基因的表达可能与性腺发育具有相关性。用RT-PCR方法进行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Rag1基因在鲫鱼成体的头肾和精巢都能检测到表达,提示Rag基因不仅主导了免疫组织中的DNA重组,也可能参与了生殖细胞的DNA重组。RT-PCR检测证明Rag1基因在鲫鱼胚胎发育至第5天开始表达,在第7天鲫鱼胚胎的胸腺原基中可检测到Rag1基因mRNA的杂交信号,在第9天鲫鱼胚胎的胸腺原基中可以检测到很强的Rag1 mRNA原位杂交信号,说明该时期可能是鲫鱼免疫基因重组的活跃时期。
摘要:
本文以不同浓度Zn(0、5、10、15、20mg/L)处理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O.Kuntze)9d,分析了Zn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并用焦锑酸钙沉淀的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Zn胁迫条件下叶肉细胞内Ca2+水平和分布的动态变化,以揭示水生植物对Zn胁迫的应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Zn明显抑制了SOD活性和刺激POD活性上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积累显著。电镜观察发现,正常条件下叶细胞中的Ca2+主要定位在胞间隙和液泡中,细胞基质和细胞核中较少。添加Zn后,胞间隙和液泡中的Ca2+逐渐进入细胞质,使细胞质中Ca2+浓度明显升高,特别是在质膜内侧和细胞核中出现大量较大的呈圆环状的钙沉淀颗粒。作者认为与保护酶活性紊乱相比,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在荇菜对Zn胁迫的适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细胞内Ca2+水平的增加,可能与许多生理生化过程的改变有关,其在质膜和细胞核等局部区域的大量分布,将会引发对植物的伤害,直至最终死亡。由此可见,荇菜体内多种防御系统同时对Zn胁迫做出反应,包括诱导胁迫相关酶(POD)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合成或含量以及改变疏松结合钙的亚细胞分布和含量等。
本文以不同浓度Zn(0、5、10、15、20mg/L)处理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O.Kuntze)9d,分析了Zn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并用焦锑酸钙沉淀的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Zn胁迫条件下叶肉细胞内Ca2+水平和分布的动态变化,以揭示水生植物对Zn胁迫的应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Zn明显抑制了SOD活性和刺激POD活性上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积累显著。电镜观察发现,正常条件下叶细胞中的Ca2+主要定位在胞间隙和液泡中,细胞基质和细胞核中较少。添加Zn后,胞间隙和液泡中的Ca2+逐渐进入细胞质,使细胞质中Ca2+浓度明显升高,特别是在质膜内侧和细胞核中出现大量较大的呈圆环状的钙沉淀颗粒。作者认为与保护酶活性紊乱相比,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在荇菜对Zn胁迫的适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细胞内Ca2+水平的增加,可能与许多生理生化过程的改变有关,其在质膜和细胞核等局部区域的大量分布,将会引发对植物的伤害,直至最终死亡。由此可见,荇菜体内多种防御系统同时对Zn胁迫做出反应,包括诱导胁迫相关酶(POD)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合成或含量以及改变疏松结合钙的亚细胞分布和含量等。
摘要:
本研究通过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与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进行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龟。这说明黄喉拟水龟和三线闭壳龟是可以进行属间远缘杂交的,但杂交组合的受精率及孵化成功率均低于黄喉拟水龟的同种组合。杂种稚龟与黄喉拟水龟稚龟在背甲纹路、腹甲黑斑、四肢和尾腹面的皮肤颜色、喉盾前端形状及起点位置、喉盾宽/喉盾缝长、喉盾缝长/肱盾缝长、股盾缝长/肛盾缝长存在差异。1龄前,杂种龟生长快于黄喉拟水龟。形态特征上,杂种龟头顶部淡棕黄色,头侧眼后有两条黑色纵纹,颈腹部淡黄色;背甲棕色,腹甲浅黄色,每一盾片中间都有边缘呈放射状的黑斑;四肢、尾腹面及裸露皮肤部分为黄褐色。形态可量数据分析显示杂种龟在形态上接近黄喉拟水龟。建立了三种龟的形态判别公式,判别的准确率为100%(p<0.01),判别分析中贡献最大的4个变量分别是腹甲后半部长/背甲长、喉盾宽/背甲长、肱盾缝长/背甲长、股盾缝长/背甲长,可见三线闭壳龟、黄喉拟水龟与杂交种腹部的腹甲后半部长、喉盾宽、肱盾缝长、股盾缝长等参数可作为鉴别三者的直接依据。本实验的结果对杂种龟的鉴定、龟类的杂交育种及养殖生产实践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研究通过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与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进行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龟。这说明黄喉拟水龟和三线闭壳龟是可以进行属间远缘杂交的,但杂交组合的受精率及孵化成功率均低于黄喉拟水龟的同种组合。杂种稚龟与黄喉拟水龟稚龟在背甲纹路、腹甲黑斑、四肢和尾腹面的皮肤颜色、喉盾前端形状及起点位置、喉盾宽/喉盾缝长、喉盾缝长/肱盾缝长、股盾缝长/肛盾缝长存在差异。1龄前,杂种龟生长快于黄喉拟水龟。形态特征上,杂种龟头顶部淡棕黄色,头侧眼后有两条黑色纵纹,颈腹部淡黄色;背甲棕色,腹甲浅黄色,每一盾片中间都有边缘呈放射状的黑斑;四肢、尾腹面及裸露皮肤部分为黄褐色。形态可量数据分析显示杂种龟在形态上接近黄喉拟水龟。建立了三种龟的形态判别公式,判别的准确率为100%(p<0.01),判别分析中贡献最大的4个变量分别是腹甲后半部长/背甲长、喉盾宽/背甲长、肱盾缝长/背甲长、股盾缝长/背甲长,可见三线闭壳龟、黄喉拟水龟与杂交种腹部的腹甲后半部长、喉盾宽、肱盾缝长、股盾缝长等参数可作为鉴别三者的直接依据。本实验的结果对杂种龟的鉴定、龟类的杂交育种及养殖生产实践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
克氏原螯虾是我国淡水虾类养殖的重要品种,具有很强的抵御各种环境胁迫和各种刺激的能力。本文以该虾为对象,通过基因克隆以及从基因水平探讨HSP70s与环境应激之间的关系,为深入研究水生无脊椎动物HSP70s功能提供基础。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心脏组织中克隆得到一种HSP70 cDNA(scHSP70),其全长为2271bp,包括1902bp的完整编码序列、142bp的5′及221bp的3′端非翻译区,GenBank登陆号DQ301506。基因组DNA扩增表明该基因仅由一个外显子组成。根据cDNA序列推导出scHSP70由63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69.6kD,理论等电点为5.34。该序列存在真核细胞HSP70家族的三个特征标签。SWISS-MODEL蛋白三维结构预测显示scHSP70在N端形成ATP酶结构域,在近C端形成底物肽结合结构域。克氏原螯虾在系统发生树上的进化地位与传统分类学相一致。半定量RT-PCR实验表明,scHSP70有广泛的组织分布,在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血液中最少。热激后该基因大量表达,说明该基因是一种诱导型HSP70。这为从蛋白水平研究克氏原螯虾HSP70与环境应激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
克氏原螯虾是我国淡水虾类养殖的重要品种,具有很强的抵御各种环境胁迫和各种刺激的能力。本文以该虾为对象,通过基因克隆以及从基因水平探讨HSP70s与环境应激之间的关系,为深入研究水生无脊椎动物HSP70s功能提供基础。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心脏组织中克隆得到一种HSP70 cDNA(scHSP70),其全长为2271bp,包括1902bp的完整编码序列、142bp的5′及221bp的3′端非翻译区,GenBank登陆号DQ301506。基因组DNA扩增表明该基因仅由一个外显子组成。根据cDNA序列推导出scHSP70由63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69.6kD,理论等电点为5.34。该序列存在真核细胞HSP70家族的三个特征标签。SWISS-MODEL蛋白三维结构预测显示scHSP70在N端形成ATP酶结构域,在近C端形成底物肽结合结构域。克氏原螯虾在系统发生树上的进化地位与传统分类学相一致。半定量RT-PCR实验表明,scHSP70有广泛的组织分布,在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血液中最少。热激后该基因大量表达,说明该基因是一种诱导型HSP70。这为从蛋白水平研究克氏原螯虾HSP70与环境应激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
摘要: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贝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成熟卵淡黄色,卵径较小(直径0.94-1.10mm),遇水后产生强黏性。在水温9.0-12.8℃下,胚盘在受精后4h20min开始分裂,在19h50min和27h40min时达到囊胚期和原肠期,64h40min胚孔封闭,287h时部分胚胎开始出膜,405h30min全部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32±0.23)mm,肌节36-38对,眼和躯干部黑色素细胞明显,胸鳍原基发育良好。出膜后第5天仔鱼体侧和头部出现浓密的感觉芽。到第8天时全长(6.05±0.41)mm,卵黄吸收完全。仔鱼鳔一室和鳔二室分别于出膜后第30天和第50天形成。第55天的仔鱼全长(14.05±1.01)mm,肌节52-53对,体侧出现7-8条黑色素带,各鳍鳍条数目与成鱼基本一致,但仍有少量鳍褶存在。仔鱼的卵黄囊体积减小速度为0.027mm3/d,鱼体长度生长、鱼体长度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并不相同,其中,肛后长/全长比例随胚后发育逐渐增加,由初出膜时的31%增加到最后的42%左右。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贝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成熟卵淡黄色,卵径较小(直径0.94-1.10mm),遇水后产生强黏性。在水温9.0-12.8℃下,胚盘在受精后4h20min开始分裂,在19h50min和27h40min时达到囊胚期和原肠期,64h40min胚孔封闭,287h时部分胚胎开始出膜,405h30min全部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32±0.23)mm,肌节36-38对,眼和躯干部黑色素细胞明显,胸鳍原基发育良好。出膜后第5天仔鱼体侧和头部出现浓密的感觉芽。到第8天时全长(6.05±0.41)mm,卵黄吸收完全。仔鱼鳔一室和鳔二室分别于出膜后第30天和第50天形成。第55天的仔鱼全长(14.05±1.01)mm,肌节52-53对,体侧出现7-8条黑色素带,各鳍鳍条数目与成鱼基本一致,但仍有少量鳍褶存在。仔鱼的卵黄囊体积减小速度为0.027mm3/d,鱼体长度生长、鱼体长度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并不相同,其中,肛后长/全长比例随胚后发育逐渐增加,由初出膜时的31%增加到最后的42%左右。
摘要:
为满足水生态系统重建及水体景观对沉水植物种苗的需求,本文建立了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人工种子的制作方法,并分析了菹草人工种子的萌发条件。结果表明,以海藻酸钠为包埋剂,在包埋剂中添加 BA 1.0mg/L+6-BA0.5mg/L制备的菹草人工种子在灭菌自来水中萌发率可达80%,且转株率达20%。在15-25℃之间,温度对菹草人工种子萌发和转株的影响不显著;氮磷水平对菹草人工种子萌发和转株的影响不显著;光强对菹草人工种子的萌发和转株有显著影响,较高的光强有较高的萌发率和转株率,光强为40μmol/m2.s时,菹草人工种子萌发率、转株率可达67.8%、35.6%;底质对菹草人工种子的萌发和转株有显著影响,菹草人工种子在黄沙壤上的萌发率、转株率分别为60%和42.2%,黄沙壤比淤泥和砂石更适合菹草人工种子萌发和转株;菹草人工种子在野外湖水的试验中萌发率、转株率分别达到28%、15%。
为满足水生态系统重建及水体景观对沉水植物种苗的需求,本文建立了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人工种子的制作方法,并分析了菹草人工种子的萌发条件。结果表明,以海藻酸钠为包埋剂,在包埋剂中添加 BA 1.0mg/L+6-BA0.5mg/L制备的菹草人工种子在灭菌自来水中萌发率可达80%,且转株率达20%。在15-25℃之间,温度对菹草人工种子萌发和转株的影响不显著;氮磷水平对菹草人工种子萌发和转株的影响不显著;光强对菹草人工种子的萌发和转株有显著影响,较高的光强有较高的萌发率和转株率,光强为40μmol/m2.s时,菹草人工种子萌发率、转株率可达67.8%、35.6%;底质对菹草人工种子的萌发和转株有显著影响,菹草人工种子在黄沙壤上的萌发率、转株率分别为60%和42.2%,黄沙壤比淤泥和砂石更适合菹草人工种子萌发和转株;菹草人工种子在野外湖水的试验中萌发率、转株率分别达到28%、15%。
摘要:
利用17对微卫星引物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野生群体和近交系F20和F22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野生群体中17个微卫星位点均为多态位点,但在F20中仅有6个多态位点,F22中则仅有4个多态位点。在野生群体中共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F20、F22分别为26、21个。近交系的平均基因纯合率均较高,其中F20为86.18%,F22达91.96%,而野生群体平均基因纯合率为46.84%。近交系平均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较野生群体低。在近交系F20和F22中,群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最大,其遗传距离最小,说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HAN系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已具有较高的遗传纯度。
利用17对微卫星引物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野生群体和近交系F20和F22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野生群体中17个微卫星位点均为多态位点,但在F20中仅有6个多态位点,F22中则仅有4个多态位点。在野生群体中共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F20、F22分别为26、21个。近交系的平均基因纯合率均较高,其中F20为86.18%,F22达91.96%,而野生群体平均基因纯合率为46.84%。近交系平均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较野生群体低。在近交系F20和F22中,群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最大,其遗传距离最小,说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HAN系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已具有较高的遗传纯度。
摘要:
东方鲀属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一种重要模式生物。本研究中,利用东方鲀属11种鱼类(18尾)的D-loop基因序列,对东方鲀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研究。经序列比对排定后,分析中D-loop序列有841个位点,其中395个位点为可变位点,267个位点为系统发育信息位点。分别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方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研究结果表明:(1)东方鲀属鱼类为一单系类群;(2)由横纹东方鲀(T. oblongus)和铅点东方鲀(T. alboplumbeus)构成的姊妹群位于这个类群的基部。此外,本属鱼类物种分类现状还需要进一步的澄清。
东方鲀属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一种重要模式生物。本研究中,利用东方鲀属11种鱼类(18尾)的D-loop基因序列,对东方鲀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研究。经序列比对排定后,分析中D-loop序列有841个位点,其中395个位点为可变位点,267个位点为系统发育信息位点。分别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方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研究结果表明:(1)东方鲀属鱼类为一单系类群;(2)由横纹东方鲀(T. oblongus)和铅点东方鲀(T. alboplumbeus)构成的姊妹群位于这个类群的基部。此外,本属鱼类物种分类现状还需要进一步的澄清。
摘要:
依据2006年5月(春)、9月(夏)、11月(秋)和2007年2月(冬)在东海中南部外海(26°00′N-28°30′N,126°00′E以西)海域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采获虾类32种,隶属于11科22属,优势种有长角赤虾(Metapenaeopsis longirostr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 alticarinata)、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九齿扇虾(Ibacus novemdentatus)、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凹管鞭虾(Soleno cerakoelbeli)、大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其中长角赤虾、戴氏赤虾、东海红虾、假长缝拟对虾和哈氏仿对虾是主要优势种,常见种是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脊单肢虾(Sicyonia cristata)、葛氏长臂虾(Palaemongravieri)、日本鼓虾(Alpheusjaponicus)、全刺拟长额虾(Parapandalusspinipes)和齿额红虾(Plesion-ika dentirostris)。东海中南部外海大部分虾类属于高温高盐生态群落,虾类丰度空间分布呈现120m等深线以西的站位高,120m等深线以东站位低的特征,但是秋季和冬季的生物丰度普遍减小,冬季整个海域的虾类丰度基本达到全年的最低值。不同季节中,秋季种类最多(22种),其次是冬季(20种),春、夏季较少(分别为17种、18种);Margalef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以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整个海区四个季节的均匀性指数(J′)较为稳定。从空间分布来看,4个季节中东海中南部外海120m等深线以西站位多样性指数高于120m等深线以东的站位;运用聚类和非线性多维标序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表明东海中南部外海虾类可分为两个群聚类型,即较深海域群聚和外缘群聚。
依据2006年5月(春)、9月(夏)、11月(秋)和2007年2月(冬)在东海中南部外海(26°00′N-28°30′N,126°00′E以西)海域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采获虾类32种,隶属于11科22属,优势种有长角赤虾(Metapenaeopsis longirostr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 alticarinata)、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九齿扇虾(Ibacus novemdentatus)、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凹管鞭虾(Soleno cerakoelbeli)、大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其中长角赤虾、戴氏赤虾、东海红虾、假长缝拟对虾和哈氏仿对虾是主要优势种,常见种是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脊单肢虾(Sicyonia cristata)、葛氏长臂虾(Palaemongravieri)、日本鼓虾(Alpheusjaponicus)、全刺拟长额虾(Parapandalusspinipes)和齿额红虾(Plesion-ika dentirostris)。东海中南部外海大部分虾类属于高温高盐生态群落,虾类丰度空间分布呈现120m等深线以西的站位高,120m等深线以东站位低的特征,但是秋季和冬季的生物丰度普遍减小,冬季整个海域的虾类丰度基本达到全年的最低值。不同季节中,秋季种类最多(22种),其次是冬季(20种),春、夏季较少(分别为17种、18种);Margalef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以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整个海区四个季节的均匀性指数(J′)较为稳定。从空间分布来看,4个季节中东海中南部外海120m等深线以西站位多样性指数高于120m等深线以东的站位;运用聚类和非线性多维标序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表明东海中南部外海虾类可分为两个群聚类型,即较深海域群聚和外缘群聚。
摘要:
以白鱼粉为蛋白源,设计了6个不同蛋白质含量(20.49%、26.48%、34.20%、41.02%、49.94%和55.86%,分别表示为D1、D2、D3、D4、D5和D6)的等能饲料,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水温为(27.5±0.5)℃的条件下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进行10周的养殖实验,探讨中华倒刺鲃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结果显示:干物质摄食率(FRdm)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升高呈先降低然后稳定的趋势;蛋白质摄食率(FRp)与饲料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982,p<0.01)。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增加而降低,蛋白质消化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随饲料蛋白质含量由D1逐渐增加至D4,体重特定生长率(SGRw)、能量特定生长率(SGRe)和饲料效率(FE)均显著增高(p<0.05),而D4、D5和D6组间无显著差异,其中D4组的三个指标值均最高,分别为(0.97±0.04)%/d、(0.87±0.04)%/d、(68.96±3.00)%。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累积率(PPV)和能量累积率(EPV)在各饲料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SGRw、SGRe和FE为指标,采用折线模型分析表明,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最适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9.6%-42.2%。
以白鱼粉为蛋白源,设计了6个不同蛋白质含量(20.49%、26.48%、34.20%、41.02%、49.94%和55.86%,分别表示为D1、D2、D3、D4、D5和D6)的等能饲料,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水温为(27.5±0.5)℃的条件下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进行10周的养殖实验,探讨中华倒刺鲃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结果显示:干物质摄食率(FRdm)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升高呈先降低然后稳定的趋势;蛋白质摄食率(FRp)与饲料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982,p<0.01)。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增加而降低,蛋白质消化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随饲料蛋白质含量由D1逐渐增加至D4,体重特定生长率(SGRw)、能量特定生长率(SGRe)和饲料效率(FE)均显著增高(p<0.05),而D4、D5和D6组间无显著差异,其中D4组的三个指标值均最高,分别为(0.97±0.04)%/d、(0.87±0.04)%/d、(68.96±3.00)%。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累积率(PPV)和能量累积率(EPV)在各饲料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SGRw、SGRe和FE为指标,采用折线模型分析表明,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最适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9.6%-42.2%。
摘要:
用维生素C含量为38、364和630mg/kg的三种饲料饲喂初体重为(23.19±0.58)g的长吻8个月,实验结果表明,38mg/kgVC饲料组饲喂的长吻表现出了典型的VC缺乏症状:体色发黑,脊椎侧弯,鳍边由开始的萎缩直到腐烂、贫血、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并且38mg/kgVC饲料组长吻的生理指标也受到影响: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肝脏的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皮质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处理组长吻肝脏中均未检测到诱导型HSP70的存在。因此,相对于皮质醇和HSP70,血清溶菌酶、肝脏SOD活性、肝脏MDA含量以及血液理化指标(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更能反映出VC缺乏下长吻的生理状态。
用维生素C含量为38、364和630mg/kg的三种饲料饲喂初体重为(23.19±0.58)g的长吻8个月,实验结果表明,38mg/kgVC饲料组饲喂的长吻表现出了典型的VC缺乏症状:体色发黑,脊椎侧弯,鳍边由开始的萎缩直到腐烂、贫血、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并且38mg/kgVC饲料组长吻的生理指标也受到影响: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肝脏的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皮质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处理组长吻肝脏中均未检测到诱导型HSP70的存在。因此,相对于皮质醇和HSP70,血清溶菌酶、肝脏SOD活性、肝脏MDA含量以及血液理化指标(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更能反映出VC缺乏下长吻的生理状态。
摘要:
为了解我国西北地区野生鲫鱼的遗传多样性,鲫鱼样品从新疆伊犁河中采用小型拖网捕获。通过解剖观察性腺鉴定性别;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经流式细胞仪测定血细胞核DNA含量;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分析血清转铁蛋白多态性。结果表明:新疆伊犁河鲫鱼群体为具雌、雄的两性个体的群体;伊犁河鲫鱼血细胞核DNA平均含量为(5.315±0.215)pg/个细胞核,血细胞核DNA含量约为二倍体彩鲫DNA含量的1.53倍,与银鲫血细胞核DNA含量相当;在所采集的鲫鱼样品中共发现9种转铁蛋白表现型,由7个等位基因调控,等位基因频率依次为Tfa0.063、Tfb0.063、Tff0.095、Tfg0.169、Tfc0.174、Tfe0.175和Tfd0.270。基因型频率分别为Tfcd0.043、Tfcdf 0.043、Tfabdg0.043、Tfdef0.087、Tfce0.13、Tfde0.13、Tfdf0.13、Tfabeg0.13和Tfcdg0.26。综合分析,伊犁河现存野生鲫鱼为银鲫,且具有两性融合生殖能力。伊犁河鲫鱼表现出的遗传特性可能与该特定水环境有关。
为了解我国西北地区野生鲫鱼的遗传多样性,鲫鱼样品从新疆伊犁河中采用小型拖网捕获。通过解剖观察性腺鉴定性别;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经流式细胞仪测定血细胞核DNA含量;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分析血清转铁蛋白多态性。结果表明:新疆伊犁河鲫鱼群体为具雌、雄的两性个体的群体;伊犁河鲫鱼血细胞核DNA平均含量为(5.315±0.215)pg/个细胞核,血细胞核DNA含量约为二倍体彩鲫DNA含量的1.53倍,与银鲫血细胞核DNA含量相当;在所采集的鲫鱼样品中共发现9种转铁蛋白表现型,由7个等位基因调控,等位基因频率依次为Tfa0.063、Tfb0.063、Tff0.095、Tfg0.169、Tfc0.174、Tfe0.175和Tfd0.270。基因型频率分别为Tfcd0.043、Tfcdf 0.043、Tfabdg0.043、Tfdef0.087、Tfce0.13、Tfde0.13、Tfdf0.13、Tfabeg0.13和Tfcdg0.26。综合分析,伊犁河现存野生鲫鱼为银鲫,且具有两性融合生殖能力。伊犁河鲫鱼表现出的遗传特性可能与该特定水环境有关。
摘要:
研究了浓度为0、1、5、10、15、20mg/L的新兴离子液体溴化1-己基-3-甲基咪唑([C6mim]Br)在24h、48h、72h和96h对斜生栅藻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其代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转硫酶(GS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影响。结果表明:GSH含量在24h、48h和72h时,在最低处理浓度下不变,其他处理浓度下随胁迫浓度增加而降低,96h时则与对照无差异或较小;GPX和GST的活性在72h之前明显升高(最高浓度组的GST活性有波动),96h时均降低至对照水平;GR活性在24h时,[C6mim]Br=1mg/L时升高,之后降低,在48h增高至对照水平,72h时,[C6mim]Br≥10mg/L的处理组高于对照水平,96h时,除最低处理组外,均降至对照水平以下。GR是GSH系统中的限速酶,GST则是该系统中活性和灵敏性最高的酶,可作为[C6mim]Br胁迫时的敏感的生物标志物。1mg/L的[C6mim]Br可引起藻细胞的氧化胁迫,具有环境毒性。
研究了浓度为0、1、5、10、15、20mg/L的新兴离子液体溴化1-己基-3-甲基咪唑([C6mim]Br)在24h、48h、72h和96h对斜生栅藻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其代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转硫酶(GS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影响。结果表明:GSH含量在24h、48h和72h时,在最低处理浓度下不变,其他处理浓度下随胁迫浓度增加而降低,96h时则与对照无差异或较小;GPX和GST的活性在72h之前明显升高(最高浓度组的GST活性有波动),96h时均降低至对照水平;GR活性在24h时,[C6mim]Br=1mg/L时升高,之后降低,在48h增高至对照水平,72h时,[C6mim]Br≥10mg/L的处理组高于对照水平,96h时,除最低处理组外,均降至对照水平以下。GR是GSH系统中的限速酶,GST则是该系统中活性和灵敏性最高的酶,可作为[C6mim]Br胁迫时的敏感的生物标志物。1mg/L的[C6mim]Br可引起藻细胞的氧化胁迫,具有环境毒性。
摘要:
斑马鱼的个体小、高产和体外受精等特点使其已经迅速成为研究脊椎动物器官发育和人类疾病的模式生物之一。我们建立了一个转基因斑马鱼动物模型来研究胰岛β-细胞的发育。首先,构建了斑马鱼胰岛素(Insulin,INS)启动子与绿色荧光蛋白(GFP)组成的表达载体,命名为INS:GFP。其次,将质粒在斑马鱼1-细胞期注射到细胞质内。最后我们成功获得了生殖系稳定遗传胰岛素转基因斑马鱼,在成鱼和幼鱼期均可以通过GFP标记β-细胞。通过方便的荧光筛选,我们观察到胰岛在受精后18h开始形成,1-5d后由初始的脊索中线两侧向右迁移。从我们构建的胰岛素转基因斑马鱼,可以直观判断胰岛的发育情况,为研究胰岛的发育、损伤和再生提供了一个简便和直观的新型工具。
斑马鱼的个体小、高产和体外受精等特点使其已经迅速成为研究脊椎动物器官发育和人类疾病的模式生物之一。我们建立了一个转基因斑马鱼动物模型来研究胰岛β-细胞的发育。首先,构建了斑马鱼胰岛素(Insulin,INS)启动子与绿色荧光蛋白(GFP)组成的表达载体,命名为INS:GFP。其次,将质粒在斑马鱼1-细胞期注射到细胞质内。最后我们成功获得了生殖系稳定遗传胰岛素转基因斑马鱼,在成鱼和幼鱼期均可以通过GFP标记β-细胞。通过方便的荧光筛选,我们观察到胰岛在受精后18h开始形成,1-5d后由初始的脊索中线两侧向右迁移。从我们构建的胰岛素转基因斑马鱼,可以直观判断胰岛的发育情况,为研究胰岛的发育、损伤和再生提供了一个简便和直观的新型工具。
摘要:
草鱼是中国的土著鱼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被移居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用来控制水草或水产养殖。本研究通过线粒体D-Loop区(764bp)和COII+tRNA基因(719bp)序列分析,了解草鱼的中国土著群体(长江、珠江、黑龙江)和国外移居群体(匈牙利多瑙河、美国密西西比河、日本利根川河)之间以及各地方群体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土著草鱼群体的遗传变异高于国外移居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不同草鱼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而不同地域间的差异极少;群体两两间Fst值比较表明,大多数群体之间遗传差异极显著;由TCS构建的单倍型网络结构图显示,长江草鱼群体是最原始的群体,其他水系草鱼均由长江群体演化而来;通过基因流分析发现,匈牙利多瑙河群体和日本利根川河群体来自长江和黑龙江群体,美国密西西比河群体除引自长江、黑龙江水系外,还有部分引自于珠江水系。
草鱼是中国的土著鱼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被移居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用来控制水草或水产养殖。本研究通过线粒体D-Loop区(764bp)和COII+tRNA基因(719bp)序列分析,了解草鱼的中国土著群体(长江、珠江、黑龙江)和国外移居群体(匈牙利多瑙河、美国密西西比河、日本利根川河)之间以及各地方群体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土著草鱼群体的遗传变异高于国外移居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不同草鱼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而不同地域间的差异极少;群体两两间Fst值比较表明,大多数群体之间遗传差异极显著;由TCS构建的单倍型网络结构图显示,长江草鱼群体是最原始的群体,其他水系草鱼均由长江群体演化而来;通过基因流分析发现,匈牙利多瑙河群体和日本利根川河群体来自长江和黑龙江群体,美国密西西比河群体除引自长江、黑龙江水系外,还有部分引自于珠江水系。
摘要:
本实验采用暴露重金属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铜(Cu2+分别为0、0.005、0.01、0.02、0.05mg/L)在不同暴露时间(0-14d)下对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性、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和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以探讨Cu2+对梨形环棱螺的氧化损伤及其防御作用的机理,并为水环境Cu2+污染的早期诊断及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Cu2+>对梨形环棱螺肝脏和鳃中CAT、SOD、GST、GSH和MT均有明显影响,表现出时间剂量效应。SOD在前4天、CAT在前3天酶活性总体上表现出诱导趋势,GST在前4天酶活性处于诱导状态,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酶活性下降,到第5天时表现出抑制趋势;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增长,至14d时,0.005mg/L剂量组酶活性维持在正常值附近波动,0.01mg/L剂量组酶活性被诱导,0.02mg/L剂量组酶活性在肝脏中表现为诱导而在鳃中则被抑制,0.05mg/L剂量组酶活性被抑制。肝脏和鳃GSH含量的变化与GST相似,在短时间内表现出诱导效应,肝脏GSH在暴露的前5天、鳃GSH在暴露的前4天均处于诱导状态,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0.005mg/L剂量组表现出诱导,0.05mg/L剂量组则受到抑制。MT在整个实验期间均处于诱导状态,各剂量组在0.5d被极显著诱导,随后MT含量出现起伏波动,有上升和下降,至第14天时达到一稳定水平。其中,0.01mg/L剂量组肝脏的MT在整个实验期间均被极显著地诱导(p<0.01),0.01mg/L剂量组的鳃组织MT除第10天外也被极显著诱导(p<0.01)。在暴露14d时,除0.05mg/L剂量组的肝脏MT外,其余处于极显著诱导状态(p<0.01)。
本实验采用暴露重金属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铜(Cu2+分别为0、0.005、0.01、0.02、0.05mg/L)在不同暴露时间(0-14d)下对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性、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和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以探讨Cu2+对梨形环棱螺的氧化损伤及其防御作用的机理,并为水环境Cu2+污染的早期诊断及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Cu2+>对梨形环棱螺肝脏和鳃中CAT、SOD、GST、GSH和MT均有明显影响,表现出时间剂量效应。SOD在前4天、CAT在前3天酶活性总体上表现出诱导趋势,GST在前4天酶活性处于诱导状态,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酶活性下降,到第5天时表现出抑制趋势;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增长,至14d时,0.005mg/L剂量组酶活性维持在正常值附近波动,0.01mg/L剂量组酶活性被诱导,0.02mg/L剂量组酶活性在肝脏中表现为诱导而在鳃中则被抑制,0.05mg/L剂量组酶活性被抑制。肝脏和鳃GSH含量的变化与GST相似,在短时间内表现出诱导效应,肝脏GSH在暴露的前5天、鳃GSH在暴露的前4天均处于诱导状态,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0.005mg/L剂量组表现出诱导,0.05mg/L剂量组则受到抑制。MT在整个实验期间均处于诱导状态,各剂量组在0.5d被极显著诱导,随后MT含量出现起伏波动,有上升和下降,至第14天时达到一稳定水平。其中,0.01mg/L剂量组肝脏的MT在整个实验期间均被极显著地诱导(p<0.01),0.01mg/L剂量组的鳃组织MT除第10天外也被极显著诱导(p<0.01)。在暴露14d时,除0.05mg/L剂量组的肝脏MT外,其余处于极显著诱导状态(p<0.01)。
摘要:
用含中性蛋白酶8000U/g的酶制剂,制作酶制剂使用量分别为0、0.5‰、1‰、2‰和3‰的5种实验饲料,喂养平均初始重为(3.03±0.04)g的5组三重复的青鱼鱼种8周。实验在容积为80L的15只循环式水族箱中进行。实验水温为(25.0±0.5)℃。结果表明:实验饲料中酶制剂含量为0.5‰时,实验鱼的鱼体增重与摄食不含酶制剂饲料的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当饲料中酶制剂含量提高至1‰时,鱼体增重出现显著提高(p<0.05)。但饲料中酶制剂含量从1‰进一步提高至2‰和3‰,则鱼体增重不再有显著变化(p>0.05);饲料中酶制剂含量为1‰、2‰和3‰实验组的摄食量显著高于饲料中酶制剂含量为0和0.5‰的实验组(p<0.05)。而饲料中酶制剂含量为1‰、2‰和3‰实验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饲料中酶制剂含量为0和0.5‰的实验组(p<0.05);青鱼饲料中使用酶制剂对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实验鱼的肠蛋白酶活性、肠和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全鱼营养组成、脏体指数、肝体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0.5‰-3‰酶制剂含量时,实验鱼对饲料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饲料中不含酶制剂的实验组(p<0.05)。青鱼鱼种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随着饲料中酶制剂使用量从0增加0.5‰和1‰而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饲料中酶制剂使用量继续增加则不再有显著变化。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使用1‰-3‰的中性蛋白酶制剂促进青鱼鱼种的生长和降低饲料系数。
用含中性蛋白酶8000U/g的酶制剂,制作酶制剂使用量分别为0、0.5‰、1‰、2‰和3‰的5种实验饲料,喂养平均初始重为(3.03±0.04)g的5组三重复的青鱼鱼种8周。实验在容积为80L的15只循环式水族箱中进行。实验水温为(25.0±0.5)℃。结果表明:实验饲料中酶制剂含量为0.5‰时,实验鱼的鱼体增重与摄食不含酶制剂饲料的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当饲料中酶制剂含量提高至1‰时,鱼体增重出现显著提高(p<0.05)。但饲料中酶制剂含量从1‰进一步提高至2‰和3‰,则鱼体增重不再有显著变化(p>0.05);饲料中酶制剂含量为1‰、2‰和3‰实验组的摄食量显著高于饲料中酶制剂含量为0和0.5‰的实验组(p<0.05)。而饲料中酶制剂含量为1‰、2‰和3‰实验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饲料中酶制剂含量为0和0.5‰的实验组(p<0.05);青鱼饲料中使用酶制剂对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实验鱼的肠蛋白酶活性、肠和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全鱼营养组成、脏体指数、肝体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0.5‰-3‰酶制剂含量时,实验鱼对饲料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饲料中不含酶制剂的实验组(p<0.05)。青鱼鱼种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随着饲料中酶制剂使用量从0增加0.5‰和1‰而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饲料中酶制剂使用量继续增加则不再有显著变化。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使用1‰-3‰的中性蛋白酶制剂促进青鱼鱼种的生长和降低饲料系数。
摘要:
在高等植物中,Δ9脂肪酸去饱和酶引入第一个双键到饱和的脂肪酸链中,导致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我们通过RT-PCR、RNA ligase mediated RACE(RLM-RACE)and Overlap-PCR方法从海洋微藻绿色巴夫藻中克隆到一个命名为PvfadA的脂肪酸去饱和酶候选基因。通过将PvfadA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PvFadA可以特异性地将C18∶0脂肪酸转变成C18∶1脂肪酸。PvFadA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一个存在于acyl-ACP去饱和酶的特异性金属离子结合区段(D/E)X2HX~100(D/E)X2H。通过同源模建PvFadA的3D结构显示,其包含了11个α螺旋,其中α3、α4、α6和α7组成了一个4个螺旋桶的核心结构,预测其可能是酶的活性中心。PvFadA的3D结构类似于蓖麻和结核分枝杆菌H37Rv的acyl-ACP去饱和酶。
在高等植物中,Δ9脂肪酸去饱和酶引入第一个双键到饱和的脂肪酸链中,导致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我们通过RT-PCR、RNA ligase mediated RACE(RLM-RACE)and Overlap-PCR方法从海洋微藻绿色巴夫藻中克隆到一个命名为PvfadA的脂肪酸去饱和酶候选基因。通过将PvfadA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PvFadA可以特异性地将C18∶0脂肪酸转变成C18∶1脂肪酸。PvFadA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一个存在于acyl-ACP去饱和酶的特异性金属离子结合区段(D/E)X2HX~100(D/E)X2H。通过同源模建PvFadA的3D结构显示,其包含了11个α螺旋,其中α3、α4、α6和α7组成了一个4个螺旋桶的核心结构,预测其可能是酶的活性中心。PvFadA的3D结构类似于蓖麻和结核分枝杆菌H37Rv的acyl-ACP去饱和酶。
摘要:
本实验评价了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蛋白后对异育银鲫的生长、饲料利用、氮代谢和鱼体免疫力等的影响。实验设计 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每种 3个重复,分别以豆粕替代饲料中鱼粉蛋白的 0 (对照, D1)、20% (D2)、80%(D3)和 100% (D4)。实验在半循环水养殖系统持续16周,鱼的初重约 2.32g,实验期间水温 23-30℃。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升高,摄食率显著升高 (p < 0.05),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蛋白沉积率和能量沉积率显著降低 (p <0.05) ;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则显著降低 (p < 0.05) ;总氮摄入量、表观氮摄入量、粪氮排出量、非粪氮排泄量、总氮沉积率均随着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升高呈显著降低的趋势 (p <0.05),生产每千克鱼的氮排放量则随着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升高显著升高 (p < 0.05) ;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升高,而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降低 (p <0.05) ;血清的溶菌酶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逐渐升高 (p <0.05)。
本实验评价了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蛋白后对异育银鲫的生长、饲料利用、氮代谢和鱼体免疫力等的影响。实验设计 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每种 3个重复,分别以豆粕替代饲料中鱼粉蛋白的 0 (对照, D1)、20% (D2)、80%(D3)和 100% (D4)。实验在半循环水养殖系统持续16周,鱼的初重约 2.32g,实验期间水温 23-30℃。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升高,摄食率显著升高 (p < 0.05),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蛋白沉积率和能量沉积率显著降低 (p <0.05) ;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则显著降低 (p < 0.05) ;总氮摄入量、表观氮摄入量、粪氮排出量、非粪氮排泄量、总氮沉积率均随着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升高呈显著降低的趋势 (p <0.05),生产每千克鱼的氮排放量则随着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升高显著升高 (p < 0.05) ;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升高,而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降低 (p <0.05) ;血清的溶菌酶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逐渐升高 (p <0.05)。
摘要:
芳香化酶 (P450arom)是雌激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在性别分化中起重要作用。鱼类存在卵巢性和脑型两种芳香化酶,分别由 Cyp19a和 Cyp19b编码。稀有鮈鲫作为我国特有的实验动物,尚无其芳香化酶的有关资料,其性别分化机制亦不清楚。本研究采用 RT2PCR的方法以简并引物扩增了稀有鮈鲫脑型芳香化酶基因 Cyp19b的部分序列,其长度为 1070 bp, 编码 357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典型的芳香化酶结构域。RT2PCR分析发现该基因主要在稀有鮈鲫的脑中表达,在性腺、肠、肾中也有表达 ;其在雌、雄脑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在胚胎发育阶段, Cyp19b的表达从囊胚期开始,至神经胚期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下降,孵化期又有所增强,孵化 10d后维持在高水平。这些结果说明 Cyp19b以脑中表达为主,可能在稀有鮈鲫神经系统发育和脑的性别分化中有重要作用。
芳香化酶 (P450arom)是雌激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在性别分化中起重要作用。鱼类存在卵巢性和脑型两种芳香化酶,分别由 Cyp19a和 Cyp19b编码。稀有鮈鲫作为我国特有的实验动物,尚无其芳香化酶的有关资料,其性别分化机制亦不清楚。本研究采用 RT2PCR的方法以简并引物扩增了稀有鮈鲫脑型芳香化酶基因 Cyp19b的部分序列,其长度为 1070 bp, 编码 357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典型的芳香化酶结构域。RT2PCR分析发现该基因主要在稀有鮈鲫的脑中表达,在性腺、肠、肾中也有表达 ;其在雌、雄脑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在胚胎发育阶段, Cyp19b的表达从囊胚期开始,至神经胚期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下降,孵化期又有所增强,孵化 10d后维持在高水平。这些结果说明 Cyp19b以脑中表达为主,可能在稀有鮈鲫神经系统发育和脑的性别分化中有重要作用。
摘要:
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是指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漠化发展的速率不断加快,20世纪 90年代后期即以每年 3600 km2的速度在扩展,到 2000年,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已达到 38157万 km2。
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是指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漠化发展的速率不断加快,20世纪 90年代后期即以每年 3600 km2的速度在扩展,到 2000年,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已达到 38157万 km2。
摘要: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 (Tumor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 IL),亦称 Apo-2L,是由 W iley,et al.在 1995年搜索 EST数据库时首次发现并成功克隆的,是继 TNF和 FasL之后发现的第三个 TNF家族的凋亡分子。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 (Tumor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 IL),亦称 Apo-2L,是由 W iley,et al.在 1995年搜索 EST数据库时首次发现并成功克隆的,是继 TNF和 FasL之后发现的第三个 TNF家族的凋亡分子。
摘要:
稀有鮈鲫 (Gobiocypris rarus)是我国特有的小型鲤科鱼类,自然分布于四川省彭州市、都江堰市、汉源县、石棉县、双流县等地,从 199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其分布区域、生物学、遗传纯化、饲养管理方法和繁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是我国近十几年开始使用的一种优良的实验鱼。
稀有鮈鲫 (Gobiocypris rarus)是我国特有的小型鲤科鱼类,自然分布于四川省彭州市、都江堰市、汉源县、石棉县、双流县等地,从 199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其分布区域、生物学、遗传纯化、饲养管理方法和繁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是我国近十几年开始使用的一种优良的实验鱼。
摘要:
关于非淀粉多糖 (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酶对肝脏淀粉酶的影响在畜禽上研究较多。许梓荣研究大麦日粮中添加 NSP酶对仔猪胰脏和小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时指出,添加 NSP酶不影响仔猪胰脏中胰淀粉酶活性。
关于非淀粉多糖 (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酶对肝脏淀粉酶的影响在畜禽上研究较多。许梓荣研究大麦日粮中添加 NSP酶对仔猪胰脏和小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时指出,添加 NSP酶不影响仔猪胰脏中胰淀粉酶活性。
摘要:
鱼类只能利用饲料中可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使用易消化的原料配方可提高鱼类对配合饲料的利用效率。确定养殖鱼类对不同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ADC)是评价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和合理配方的基础。
鱼类只能利用饲料中可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使用易消化的原料配方可提高鱼类对配合饲料的利用效率。确定养殖鱼类对不同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ADC)是评价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和合理配方的基础。
摘要:
细胞色素 P450(CytochromeP450,简称 CYP)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代谢酶,它参与包括内源性物质和多种外源性物质(包括药物)在内的各类物质的代谢和转化。其中以 P450酶系作为毒物毒性的生物学标志物(Biomarker)已广泛应用于毒理学研究中。
细胞色素 P450(CytochromeP450,简称 CYP)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代谢酶,它参与包括内源性物质和多种外源性物质(包括药物)在内的各类物质的代谢和转化。其中以 P450酶系作为毒物毒性的生物学标志物(Biomarker)已广泛应用于毒理学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