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26卷  第5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通过对红鲤、红鲫、镜鲤、鲤鲫杂种二倍体一代,二代, 鲤鲫杂种三倍体,鲤鲫复合三倍体,鲤鲫杂种四倍体一代,二代的同工酶及蛋白电泳谱型和扫描数据分析表明:在鲤鲫人工多倍体谱系中,亲代的等位基因在杂交子代中共有四种表达模式:(1)两亲本基因在子代中共同表达,即共显表达;(2)父本的基因表达受到部分或完全的抑制,即母本的基因优先得到表达;(3)母本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父本的基因得到表达;(4)双亲本的基因表达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或都不表达.其中第一种表达模式是主要的模式.根据以上基因在杂交子代中的表达特点,可用同工酶和蛋白电泳图谱将鲤鲫人工多倍体谱系的各种生物型逐一加以区分.
摘要:
研究了体重47.2-40.2g的鳜和4.0-46.2g的乌鳢的最适摄食和生长温度.结果表明,鳜的最大摄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在2-3℃之间形成"最适温度平台";低温(10-2℃)时,乌鳢的最大摄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2-30℃之间形成"最适温度平台",之后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鳜的特定生长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快,在2-3℃形成"最适温度平台";乌鳢的特定生长率受体重和温度的交互影响 .
摘要:
分不同时间,收集经人工感染了蛙病毒的样蛙,取其心、肺、肾、肠、脾、肝六种组织 ,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分别在感染了病毒3d、9d、11d后的幼蛙这六种组织中,由表及里观察到了深色的阳性信号,从而测定了病毒在入侵组织中的存在部位.其中, 肺和肠组织中阳性信号最强,呈灶性分布,其余四种组织中的阳性信号则呈散在分布.在未注射病毒的幼蛙阴性对照组六种组织中没有检测到阳性信号.
摘要:
取经人工注射感染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40-45h的凡纳对虾鳃组织,分离mRNA,以mRNA为模板合成双链cDNA,并克隆于PUC质粒的Not I/Sal I位点,构建了1000余株对虾感染后期鳃细胞的重组cDNA克隆.重组质粒经PCR鉴定插入片段,DNA斑点杂交分析目的片段,测定了20株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重组cDNA克隆的末端DNA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包含存在的开放阅读框架、启动区上游序列、编码产物的特性等分析.结果显示:PCR产物在0.3-1.6kb之间;大于1kb的克隆中有31.%的克隆为白斑综合症病毒的重组cDNA克隆.已测序的不包含同源序列的13株克隆中含有14个开放阅读框,其中11个上游可检出启动子基序,4个可检出启动子调制元件.ORF转译产物的特性基序分析显示:有2个O RFs可检出锌指基序,3个ORFs可检出亮氨酸拉链基序,2个ORFs可检出NTP结合基序,未检出核定位信号基序.
摘要: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根据SVC病毒糖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经过RT-PCR和半嵌套PCR(semi-nested-PCR)可扩增出SVC病毒核酸中的714bp和606bp片段.与其他弹状病毒IHNV、VHSV、PFRV没有交叉,具有特异性.灵敏度检测,表明不小于1000个病毒就可检测出阳性结果.本文还对复性温度,引物,Mg2+,Tag酶以及反转录酶的浓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摘要:
菌体疫苗按不同的方式对真鲷进行免疫2周后,对实验鱼均具有免疫保护性,免疫保护性最好的免疫组,免疫保护率在初次免疫后高达60%,强化免疫后免疫保护率可提高到80%;粗制LPS经去毒处理后初次免疫真鲷,不同浓度的LPS对实验鱼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保护性,强化免疫后,免疫保护率均有明显的提高,浓度越高,免疫保护性越强,对真鲷的免疫保护率最高可达90%;最小弧菌产生的外毒素经福尔马林灭活后制成毒素苗,这种毒素苗能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性,其免疫保护率可达80%,这表明外毒素不仅是最小弧菌产生的毒力因子,同时也是菌体产生的有效保护性抗原.
摘要:
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嗜水气单胞菌(Ah4332GFP)置模拟越冬水体(8-10℃)内,进行饥饿存活试验,用三种计数方法检查水体中的细菌数量变化 . 在41d后平板计数法(PC)降至0,而细菌总数法(DC)和活菌直接计数法(DVC)结果相似,只是D VC计数结果低于细菌总数1-2个数量级.显示细菌已经变成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 .复苏试验表明,升高温度、添加鱼血清或新鲜培养的Ah4332GFP细菌上清及通过兔肠管结扎,均使VBNC状态的Ah4332GFP得到复苏.荧光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处于可培养和VBNC状态的Ah4332GFP,后者的细菌细胞比前者体积明显缩小,形态由杆状变成了球形,但细胞膜和细胞壁是完整的,不是细菌L型.
摘要:
收集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典型病虾苗,进行细菌分离、除菌组织悬液制备及人工感染试验、超薄切片、病毒粗提取,结果表明:从白浊病病虾的肌肉、肝胰腺中分离到的细菌以×108CFU/mL浓度浸泡感染正常沼虾苗不能复制疾病; 病虾除菌组织过滤液以1:0、1:20浓度浸泡感染正常虾苗,7d后可发病,并出现典型的肌肉白浊病症状,氯仿处理不能破坏病毒的感染力;病虾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肌肉间隙组织中存在21-23nm大小的球状病毒,病虾组织浆经氯仿处理、PEG沉淀、磷钨酸负染后可见到大量22-24nm大小的球状病毒颗粒.上述结果表明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摘要:
从患白浊病的罗氏沼虾虾苗病灶分离到10多株菌株,其中一株经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经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仪测试,为木糖葡萄球菌,其主要特性为拟球状(直径0.8-1.1μm),革兰氏阳性,无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孢, 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海藻糖、阿拉伯糖、蔗糖及甘露醇产酸,β-半乳糖苷酶、过氧化氢酶及脲酶阳性,氧化酶、血浆凝固酶、V-P反应、精氨酸双水解酶、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阴性.最适生长温度、盐度和pH值范围分别为28-37℃、0%-2%、6-9.对红霉素、卡那霉素、头孢氨苄及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
摘要:
用温酚法从柱状嗜纤维菌、嗜水气单胞菌和鳗弧菌中提取的粗脂多糖(LPS)作为免疫原,分别接种异育银鲫后,通过测定受免鱼的交叉凝集抗体效价, 头肾和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用A. hydrophila活菌攻毒的方法,探讨鱼类3种致病菌的粗LPS对异育银鲫免疫原性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从3种致病菌中提取的粗LPS对异育银鲫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受免鱼的血清中存在对3种致病菌的交叉凝集抗体;与对照鱼相比,头肾和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明显上升,受免鱼对A. hydrophila活菌攻毒均产生了较强的免疫保护力.说明在每种供试菌的粗LPS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3种致病菌的共同保护性抗原.
摘要:
PHA注射前后兴国红鲤头肾和脾脏结构基本相同.红鲤头肾有被膜,为淋巴样组织,由许多血管、血窦和淋巴索组成.脾脏是实质性器官,淋巴细胞聚集成团,有弥散的胰腺组织渗入.注射PHA后头肾和脾脏内的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原始型细胞显著增加,而粒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
摘要:
通过相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根据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胞质内有无颗粒以及颗粒大小、染色反应、折光性和形成方式的特点,血细胞分为胞质内无颗粒的无颗粒细胞、胞质内只有具折光性和呈淡红色反应大颗粒的大颗粒细胞、胞质内只有无折光性和呈淡蓝色染色反应小颗粒的小颗粒细胞以及胞质内同时具有大颗粒和小颗粒二种颗粒特性的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小颗粒的形成方式是高尔基体成熟面小泡脱离后直接成为小颗粒,而大颗粒的形成方式是高尔基体成熟面小泡脱离后,数个小泡逐渐聚集成蜂窝状大颗粒,进一步发育成熟为均质大颗粒.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有颗粒的细胞是互相独立的,可能分别由无颗粒细胞分化而成.
摘要:
测定了细胞松弛素B对嗜热四膜虫BF1株和BF5在生殖接合期的皮层骨架蛋白,尤其是在接合子接合膜形成和原核交换阶段影响甚大.作者发现CB处理后 ,与对照组相比较,皮层骨架蛋白146KD消失,27KD、43KD、47KD和174KD含量下降,32KD、 41KD、51KD和54KD保持不变.结果显示,松弛素B对微纤毛蛋白27KD、43KD、47KD、146KD和 174KD有影响.
摘要:
记述了得自云南省和河南省苔藓与丝状绿藻中的缓步动物门三新种和一新记录种:异缓步纲棘影熊虫科的西藏角棘影熊虫新记录种 Cornechiniscus tibetanus)Maucci, 1979)和石林假棘影熊虫,新种 Pseudechiniscus shilinensis sp. nov.;真缓步纲大生熊虫科的河南趾生熊虫,新种 Dactylobiotus henanensis sp. nov.;高生熊虫科的昆明高生熊虫,新种 Hypsibius kunmingensis sp. nov..
摘要:
六鞭毛科(Hexamitidae)属动鞭纲(Zoomastigophorea)、双体目(Diplomonadida).自Moore首次报道寄生于鱼类的六鞭毛虫始,到目前为止,已报道寄生于鱼类的六鞭毛虫,共计30余种,分别隶属于六鞭毛虫属(Hexamit a)和旋核鞭毛虫属(Spironucleus).作者发现五新种,它们是寄生于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Bleeker)的关桥六鞭毛虫(Hexamit a guanqiaoensis sp. nov.)、寄生于黄尾鲴(Xenocypris dividi Bleeker)的梁子湖六鞭毛虫(Hexamita liangzihuensis sp. nov.)和微小旋核鞭毛虫(Spironucleus mi nutus sp. nov.)、寄生于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 Günther)的多形六鞭毛虫(He xamita varformis sp. nov.)和粒状旋核鞭毛虫(Spironucleus granularis sp. nov.).采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对寄生于鱼类的六鞭毛虫进行了研究.
摘要:
据文献记载, 有关我国三代虫(Gyrodactylinae)的研究始于1948年[1] , 迄今为止, 已报道三代虫42种[1-3]。作者在整理、鉴定三代虫标本时发现, 寄生于两种鳃部的四种三代虫在我国均未见报道, 其中有两新种, 现记述如下。量度均以毫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学研究室。
摘要:
作者于 1988-1991年在我国西南部的武陵山地区各水系收集到一批淡水鱼类寄生单殖吸虫标本, 经鉴定三代虫有三新种, 现报道如下。量度均以毫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学研究室。
综述
摘要:
土壤藻是指分布在土壤表层、土壤下层及与土壤的形成、演替和土壤组成有关的石生、水-陆生的各种藻类的集合群,在土壤的保水、改良、防风固沙及全球气候变化方面都有明显的生态功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土壤藻的生物技术和微藻代谢生理学得到迅猛的发展。
摘要: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工业废弃物、残留农药、生活垃圾等有机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环境中。这些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两大类 ,它们分别是有机无毒物和有机有毒物。
摘要:
头槽绦虫属)Bothriocephalus Rudolphi,1808)隶属绦虫纲)Cestoidea)假叶目(Pseudophyl lidea)头槽科)Bothriocephalidae),主要寄生于海水及淡水鱼类 ,偶见于两栖类[1],典型寄生部位为宿主的前肠 ,可直接影响宿主进食 ,严重时会引起宿主贫血以致死亡。该属包含的种类很多 ,仅Yamaguti[2]1959年记载的寄生于鲤科鱼类的头槽绦虫属就有71种 ,其中危害养殖鱼类健康的多数寄生于淡水鱼类 ,B. scorpii可能是惟一危害海水经济鱼类的种类[3].
摘要:
寄生蛙类肠道的肠肾虫)Nyctotheran),国外报道较多,特别是印度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研究较多 ,记述了近 100种[1-5].
摘要:
寄生虫寄生于宿主 ,组成了宿主 寄生虫系统 ,它们之间是否已经通过长期的选择进化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关系呢 ?寄生虫对宿主是否还具有种群调节能力呢?Price[1]认为寄生虫是一种开拓性物种 ,具有高度的进化和形成物种速率 ,有较广的适应范围 ,从而形成了不稳定的宿主 寄生虫系统 ,寄生虫和宿主种群之间仍然产生相互作用。
研究简报
摘要:
已报道的鱼类弹状病毒有十几种[1~4],包括胭脂鱼弹状病毒)Chinese Sucker Rhabdovirus,CSRV)、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VHS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等。
摘要: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无包含体、具囊膜、杆状的双链DNA病毒 ,其全基因组序列为 300kb左右 ,是目前已知的基因组最大的动物病毒之一[1,2].该病毒的基因组结构非常特殊 ,与已知的病毒的基因组相差很远 ,拥有许多该病毒特有的基因 ,很可能为一种新的病毒科成员 ,其分类地位待于进一步研究。从已经登记到GenBank[1]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全序列知道 ,该病毒存在着至少两种不同的分离株 ,但基因组序列非常保守。本文报道该病毒的一个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以及三个不同的白斑综合症病毒分离株的同源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结果。
摘要:
尽管各种寄生生活和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的原肾系统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1] ,但是对于单殖吸虫这方面的研究却较少[2-9] ,在指环虫目单殖吸虫中 ,仅对指环虫科指环虫属的一未定种(Dactylogyrus sp.)和锚首虫科的一未定种(属未定)的原肾系统进行了研究[8].
摘要:
蚊虫是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炎传播媒介,消灭蚊子有助于减少人类疾病的传染。然而 ,长期的化学药物防治使蚊虫产生抗药性 ,而且污染环境[2-4] ,因此有人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但国内外未见利用黄鳝灭蚊幼的报道。进行黄鳝摄食蚊幼虫的研究[5-10] ,可为生物灭蚊的研究提出一条新的思路 ,并积累基础资料。
摘要:
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系中国主要经济鱼类。1999年1月 ,作者发现一起非常严重的黄鳝水蛭病 ,其感染率、感染强度和死亡率之高实为罕见。在此 ,首次报道发生在湖北省仙桃市的由缘拟扁蛭(Hemiclepsis marginata O. F. Muller)引起的黄鳝水蛭病。
摘要:
甲壳动物不具有免疫球蛋白 ,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主要是由血细胞来承担的。血细胞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身体各处 ,发挥着吞噬、结节、包囊等免疫防御功能。血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它们的更新补充是由造血组织来完成的[1].有关甲壳类血细胞的形态、分类、细胞化学、免疫功能等均有详细报道[2],但造血组织和血细胞起源的研究资料则较少 ,对造血组织的研究大多都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本研究使用抗中国对虾血细胞的单克隆抗体[3],在分子水平上 ,通过冰冻切片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 ,对中国对虾仔虾的造血组织进行定位 ,并比较分析了循环血细胞和造血细胞的差异。以期为阐明免疫机制、血细胞的发生发育、循环血细胞和造血细胞相互关系等研究提供资料。